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 一般

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史 共时← ————— ————————→历时 文学批评 ↓ 文学批评史 特殊 文学史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

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1

文学理论教程

2、 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说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滋味”说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

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物感”说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

于声。”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妙悟”说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

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

“童心”说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

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

“性灵”说

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也。”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

2

文学理论教程

“神韵”说

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得意忘言”。 “出入”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 文学社会学 孟子“知人论世”说

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1、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0) 《判断力批判》 (1790)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2、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 2、文学反映论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

3

文学理论教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殊性的一面:文学的审美特征 5、艺术交往论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做为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一、 世界

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 文艺摹仿说

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如德谟克利特。 西方传统:

柏拉图: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中国传统:

《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二、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1、中国传统 “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

《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2、 西方传统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

4

文学理论教程

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2、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3、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伊瑟尔:

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五、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哈贝马斯:“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 2、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

5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id0w9xkwe9ersa9r13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