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介: 1、形成和结构

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向南北两侧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变成纬向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在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由于海陆热力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常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夏季增强。

北太平洋副高多呈东西扁长形状,夏季有时是一个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故又称为夏威夷高压,有时分裂为东、西两个大单体,分别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影响我国天气的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高压脊或着高压单体,统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时偶呈南北狭长形状外,一般呈东西向的椭圆形。 2、位置和范围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系统是个“庞然大物”,范围很大,在南北方向上往往有1000多千米,约跨10 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可达3000—4000千米以上,系统从地面到200hPa等压面(相当12千米)高空都表现得很清楚。

7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达1027hPa,比冬季位置偏北偏西,势力也强,其活动位置有多年变化:有的年份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有的年份偏向平均位置的西北,这种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气候振动。 3、气候特征

在副热带高压的内部,由于空气下沉增温的缘故,地面炎热,日照强,少云,大气稳定,气候干燥。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面是中纬西风气流,西北侧边沿,是偏南暖湿气流(即夏季风)与北方南下冷空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有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形成极锋雨带,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强降雨带。这条雨带大致呈东西向,距离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南北宽约200—300千米,东西长却可达2000千米左右,梅雨季节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使得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西北太平洋副高是天气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与热带气旋、江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温干旱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它随着季节变化北抬或南移,西进或东撤,其位置、强弱的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活动、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 二、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和极锋雨带的移动规律

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副高西北的极锋雨带也随之发生相应的移动。

根据500hPa等压面(相当5500米)的分析,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

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

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

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

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

北进入雨季。

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 10月上旬副高脊线回撤到20°N以南地区,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稳定少动、缓慢移动和跳跃三种形式,而且在北进过程中有暂时南退,在南退过程中有短暂北进的南北振荡现象;同时,北进过程持续的时间较久、移动速度较缓,而南退过程经历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上述西北太平洋副高季节性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可能有明显出入,有的年份北跳的时间早,有的年份北跳的时间迟。

回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三、西北太平洋副高与夏季风强弱的关系

季风指数是衡量季风强弱的一个标准,对研究季风年际变也十分有效,因此关于季风指数的定义是目前气象气候上季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对东亚季风指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诸多定义,但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东亚夏季风指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就某一指数而言,它只能反映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某些方面特征。实际上,东亚地区夏季气候异常的变化是在大尺度的环流异常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主要是受到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影响,并且受到热带海洋,特别是西太平洋

的热状况影响。

根据一些学者定义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副高的强弱与夏季风强弱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高指数时,对应着强夏季风状态,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东亚地区南风同时增强,江淮地区处于偏旱的气候异常形态,夏季风迅速北上使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出现北涝南旱;当低指数时,对应着弱夏季风状态,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东亚地区南风减弱,江淮地区处于偏涝的气候异常形态,雨带长期滞留在江淮流域,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出现南涝北旱。

四、西北太平洋副高与台风的移动路径 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路径大致有三条:

(1)西行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经南海在海南、广东或越南登陆; (2)西北路径 台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浙江一带登陆;

(3)转向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移动,一般在北纬20—30°转为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型,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和日本、朝鲜。

台风的移动路径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四周的风向很有关系,由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强度、西伸东缩以及断裂的情况不同,台风的路径也就不同。

如果副热带高压西伸并加强,或着台风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那里就劲吹东风,台风就沿着西行路径向行进;如果副热带高气压东退或断裂,台风就可能在高压的西缘或裂口处转向北行,当绕到高压西北边缘,在西南风影响下,就向东北方向前进。 沿西北路径或转向路径的台风一般只掠过我国的边缘,而后朝日本方向移去,所以它只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山东沿海和辽东半岛有时也会受到些影响,但很少影响到北方各省和内地各省区,只有当西北太平洋副高的西缘侵占

到我国江南地区,台风才会在东南沿海澄陆而进入内地。 五、解读2003年夏天的极端气候异常事件

今年夏天,气象灾害频频发生,表现最为明显是淮河流域洪涝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这与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台风活动偏少和全球性气候变暖等因素有关。 1、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是主要原因

6月底至8月上旬,南方持续40来天高温,历史罕见:持续时间长,波及的范围广,高温范围由江南、华南到长江中下游、汉水流域、重庆、四川东部等地,高温强度创纪录。以下是一些地区的极端高温记录:

上海:今夏累计35℃以上的高温日达22天,连续高温日15天,是上海50年来持续高温最长纪录。上海8月2日和7月25日均达39.6℃,创出近60年来上海高温纪录。

武汉:7月24日至8月1日,连续9天最高气温达到40°C,连续刷新百年最高记录,8月1日,武汉市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分别达到32.3°C和35.8°C,成为过去一百年来最热的一天。

长沙:8月3日创下纪录41℃, 为50多年最高温。

福建: 7月份31天中,福州有30天的日最高气温超过了35°C,7月26日最高温度达41.7°C,是1880年有资料记载的120多年来福州最高气温纪录。7月16日,尤溪出现了42.4°C的高温,为该省最高气温记录。

浙江:7月份浙江丽水40°C以上高温天达14天,历史罕见,7月31日丽水出现了43.2°C高温,成为浙江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值, 在全国的高温历史上仅次于“火洲”吐鲁番的历史极值47.7°C。杭州在8月1日最高气温达到40.3°C,成为1951年以来杭州最热的一天。

高温导致江南、华南发生大范围伏旱,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5省旱情尤为严重。根据民政部8月12日发布灾情信息,浙江、福建、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陕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8月12日,农作物受灾面积775.6万公顷,成灾455.8万公顷,绝收113.2万公顷;受灾人口9041.3万人,成灾6087万人,因旱有1418.4万人、688.9万头大牲畜饮水一度发生困难。

与南方相比长江以北方局部地区偏涝。

进入6月下旬,主要雨带在淮河南北来回摆动了17天,淮河流域出现了三次强降水过程,安徽的淮北、大别山区和江淮北部有200—300毫米,其中安徽淮北西部的局部地区降雨量达320—400毫米,淮河流域的降水量比常年多1—3倍,出现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7月中旬开始,东北、华北、西北东部多次出现降雨过程,大部分旱情得以缓解,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但黑龙江西部地区因降雨强度较大,总雨量一般有100—200毫米,偏多5成至2倍,部分地区达200—300毫米,偏多达3倍,造成松花江、嫩江等水位上涨,局部发生洪涝灾害。

这些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第二次北跳时间比往常要早,势力强且系统长期稳定少动。

自6月29日起,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加强北抬西进,并一直比较稳定,长时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徘徊,扩展控制了很多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梅雨结束早,南方地区盛行的气流下沉增温,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居高不下,在7月中旬副高强度最为强盛,因此江南、华南一些地方的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上极值。

6月下旬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伸北抬,使得副高西侧带来了孟加拉湾、印度洋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介:1、形成和结构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向南北两侧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变成纬向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在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热力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常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夏季增强。北太平洋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fzsm4ukof721et5ih1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