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原料泄露应急预案
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化学危险品泄露事件应急预案机制,提高车间对突发危险化学品泄露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的伤害、财产损失、维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公司的稳定。 2、试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原料泄露预案只适用于安徽榄菊洗涤车间各个岗位,确保在试用及保存时避免泄露,避免浪费和造成人员伤害及环境污染。
3、防范重点区域:
三楼成品储罐、物料储罐、二楼储存区、一楼灌装机、洗洁精烘房、洗衣液烘房、储罐区
3.1运行主管监督下的巡检制度;
岗位人员是泄露事故发生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岗位人员必须按照车间巡检制度定点定时进行巡检,发生问题时处理或上报主管及车间,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主管要不定时进行监督检查,岗位人员是否按时巡检,巡检是否到位,发现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避免事件(事故的发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3.2应急准备物资及防护用品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公司办公室负责对现场救援人员防护用品的发放,防护用品包括:耐酸碱手套、面具、耐酸碱鞋子等;采用的设备和工具:消防栓、铁锹;应急物资:沙子。 3.3.1防护用品的数量;
耐酸碱手套4双、面具2个、耐酸碱鞋子2双等; 3.3.2防护用品的放置位置 防护用品统一放置于配料组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组织机构组织: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4.2响应程序 4.2.1信息报告:
信息报告责任人:信息报告方式:直接报告或者电话汇报;信息报告的内容物:事件、地点、污染种类、数量、严重性等。信息报告的时限:30分钟内
信息报告的顺序:岗位责任人--班组长--车间主管--车间主任--公司高层,事发时现场岗位负责人必须向上级报告。车间的现场指挥部确定信息报告的方向,必须先汇报公司,若危化品泄露到污水管道,要先通报污水站具体情况及产生的危害,
4.2.2启动响应并分级:车间街道报警后,立即成立现场指挥部;由总指挥宣布启动几级应急预案,并发出指令。 事件等级D级:泄露较少,泄漏量低于0.5吨, C级:泄露较大,泄露量0.5-1吨; B级:泄露量高于1吨,
D级响应:采取D级响应措施,能够回收的将其回收,不能回收的使用沙土进行吸收,然后用水进行稀释和冲洗,安排人员,对整个
过程进行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如事态扩大立即升级,采取C级响应措施.
C级响应:采取C级响应措施,救援人员必须穿戴手套、面罩、鞋子。使用沙土从外围进行围堵,注意不要把沙土盖在泄露的物品上。同事安排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如事态扩大立即升级,采取B级响应措施;
B级响应:采取B级响应措施,当采用沙土进行围堵,已围堵不住,并且危化品通过地沟向污水站流去时,要及时通知污水站,进行必要的不就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事态的再度扩大,必要时放弃,保证人员的安全。
4.3紧急响应措施结束:措施结束的条件:现场泄露的危化品已处理完毕,废液也做了回收和处理,泄露的点已修补好,保证了不在泄露的可能,泄露结束的程序:有现场的指挥部人员进行监督,技术维修人员进行修复检查完毕,达到应急措施结束的条件,由现场总指挥宣布措施结束, 4.4善后处理措施:
4.4.1确定污染物已经消除或得到合理的控制处置的程序;泄露的情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泄露点经过专业技术维修人员的维修和确认不再有泄露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已经得到解决和控制后,由技术支持/维修负责人员宣布污染物已经消除或得到合理控制处置; 4.4.2清理现场的程序和要求由救援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对现场进行清理,清理的要求必须达到场地清,不能造成对其他员工的伤害,杜绝一切安全隐患。
4.4.3,评价事态严重性、带来的环境影响、应急措施的效果评价;由事件调查负责人员,对事态严重性和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应急响应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形成书面报告。
5、总结:
5.1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车间组织相关人员,对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落清责任人,并进行处罚通报,形成书面报告,报送公司,时间在紧急响应结束后48小时内报送,
5.2总结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应急预案的管理人员负责总结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包括应急预案启动的速度、人员救援反应速度,人员的熟练程度、整个处理过程的时间长短、事后处理的速度。 5.3总结应急预案的充分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由应急预案的管理人员对应急预案的充分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
5.4总结应急预案修订的必要性;应急预案的管理人员根据前面的报告,总结应急预案修订的必要性,形成书面报告,上报领导,并得到批准,进行修订
危险化学品、原料泄露应急预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