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有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2024.11

一、单选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英国物理学家、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以“黑洞理论”闻名,提出两大突出理论留下三大主要贡献,他为人类理解宇宙做出了革命性贡献。霍金的贡献说明( ) ①世界是客观的,其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反映存在 ③合理预测要敢于突破原有理论的适用条件 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 )

①物质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物质是指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④物质以具体物质形态作为存在的部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年10月2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自主唤醒,进入第十一月昼工作期,继续开展包括月表形貌、物质组成和浅表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进一步揭开月球背面的奥秘。这佐证了(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观测设备是揭开月球奥秘的基础 ④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随意创造细胞生长的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保证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视和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北京时间2024年2月5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邓李才研究员带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银河系恒星盘的翘曲结构。该项研究首先更新了人们对银河系形状的认识,同时也对外盘起源提供了决定性的观测证据,为我们最终理解像银河系这样的巨大盘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关键线索。这表明( ) ①意识是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银河系的存在与发展是有规律的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银河系规律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7.“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句话主要说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D.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必然联系

8.我国汉代哲学家王充说:“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存之精?”这一观点( ) ①认为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唯物主义的

②揭示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否认了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

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4宅家、宅家、宅家”“网络上课,在云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用语了,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辛弃疾诗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11.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体现了( ) ①意识源于客观存在 ②意识是反映现实与再创造的统一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规律是客观的,人能够改变和利用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党的十九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规律相结合 ④把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不管天气怎样,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不管季节变换,让自己的内心鸟语花香。这句充满哲理的生活感悟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哲学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总结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③思维可以独立于存在而存在 ④意识具有能动性,积极健康的心态可以催人奋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正值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将其运动轨

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分为一个“节气”, 形成“二十四节气” 并用于农业生产。这表明( )

①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②“二十四节气”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4

③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一论断表明( )

A.认识与实践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B.真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16.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问题。从唯物论角度看,这是因为( ) A.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 C.客观实际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D.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的特点

17.两条小鱼遇到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小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18.朱熹在诗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也在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两位诗人可能都意识到了( )

①实践在读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②脱离实践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 ③实践才是书本知识的真正来源 ④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司汤达曾经把小说定义为沿着公路移动的一面镜子,这话听起来很有意思,却不够完整。这是一面‘扭曲’的镜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物质决定意识,文学作品应逼真地反映现实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④意识活动能积极改造外部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了数百人伤亡,地震预报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仍然是很难完成之事。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④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22.“让盐碱地变良田”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的以水利工程治理盐碱地的方法效果并不明显。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在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等植物,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通过种植“吃盐植物”,将土地里的盐分吸收出来,大幅提高降盐效果.从而实现盐碱地变良田。盐碱地变良田的绿色奇迹印证了( ) ①人类生产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可以超越具体条件限制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的的前提条件 ④人们认识活动的水平影响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3.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 A.客观性 B.物质性 C.规律性 D.可知性

二、材料分析题

24.为完成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部署,秉承“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2024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下传,搭载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嫦娥四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在月球探测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至此,我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探月工程上能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原因。(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16分)

4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2024.11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BAAAC; 6-10:CABDC; 11-15:BBDCC; 16-20:CDBBC; 21-23:DCC. 二、材料分析题 24.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探月工程立足于中国国情,充分尊重和利用好现有科研水平所提供的客观条件,这是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前提。(8分)

②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和反作用于物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探月工程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规划,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离不开高昂志气的激励与鼓舞。(7分) 25.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分)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分)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分) ④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4分) 解析: 1.B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②③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④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A

①②:霍金的贡献说明世界是客观的,其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反映存在,黑洞理论证明了这一点,①②符合题意。 ③:认识活动不能突破客观条件,③错误。

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 特性,④错误。 3.A

①③:题目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③选项入选。 ②:人脑也属于物质范畴,②表述错误。

④: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④选项错误。 4.A

①②: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自主唤醒,进入第十一月昼工作期,进一步揭开月球背面的奥秘,体现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②正确。

③:揭开月球奥秘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故③不选。

④: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未体现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故④不选。

5

2024年《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有解析)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2024.11一、单选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③人类社会的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bolx0q4cv7yqpo85se79mzf00wron00iv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