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课程思考题
一.填空
1. 农药的科学使用原则是 __安全__ 、 __高效_ 、 __经济__。
2. 农药的毒性分 _高毒__ 、 __中等毒__ 、 __低毒_。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急性经皮的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__〈200 mg/kg __ 、__200-1000 mg/kg __、 _ 〉1000mg/kg__时,其毒性分别为高毒、中等毒和低毒。
3. 农药的施用方法有 _喷雾法_ 、 _喷粉法_ 、 _土壤施药法_ 、 _浇泼法_ 、 __拌种法_ 、 _种苗浸渍法_ 、 _毒饵法_、 _ 薰蒸法_。
4. 在农药的标签上,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分别标志颜色为_ 红色_ 、_黑色_、 __绿色_。
5. 杀虫剂田间防治试验中多是在处理后调查 虫口密度 ,以存活的个体数或种群增加及减少百分率或数量等指标来统计防效。
6. 一个完整的农药制剂名称包括三部份,即: 有效成分含量 、 有效成分通用名称 和 剂型名称 。
7. 农药的主要剂型有__乳油_,__可湿性粉剂__,__颗粒剂__, __悬浮剂__和__水分散粒剂__等。
8. 混剂的毒力测定时,若共毒系数接近100 表示 相加 作用,明显大于100 表示 增效 作用,若共毒系数小于100,则为 拮抗 作用。
9. 评价农药的热贮稳定性,常常利用温度与时间一次函数关系和反应速度理论公式进行预测,农药在温度为 54±2 ℃条件下,贮存二周即相当常温两年的结果。
10. 水悬浮剂大多是以固体粒径为 3 -5μm 的固体农药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加入合适的 润湿剂 、 分散助悬剂 、 增粘剂 、 防冻剂 和 水 等组分,经砂磨机湿法磨制而成。
11.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的倍数来确定,也可以用区分剂量(即敏感品系的LD99值)方法来测定昆虫种群中抗性个体百分率。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抗性倍数在__5_倍(卫生害虫在__5~10__倍)以上,或者抗性个体百分率在__10%一20%__以上,一般说昆虫已产生抗药性。
12. 农药的“三致”指:_致畸毒性_、_致突变毒性__和__致癌性_。
13.农药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的途径是很复杂的,概括起来:①_氧化_,②__还原__,③__水解__,④__缩合,脱氯化氢__,⑤__脱羧,异构化__等途径。 14.评价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的内容很多,通常从_微生物数量__、_微生物呼吸量__、_生物量(主要是生物循环中的碳和氮量)_、_氨化作用_、硝化作用、固氮作用及酶的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15.农药对鱼类的毒性:低毒类对鲤鱼48h的TLm大于__10__mg/L,中毒类为__10-1__mg/L,高毒类小于____1____mg/L。
16.动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有:_昆虫激素__、昆虫产生的忌避剂__、节肢动物毒素等。
17.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四种途径:_经验筛选___、__类推合成__、__天然产物模型__和_生物合理设计_。
18.杀虫活性初筛方法有_饲料混毒法__、_叶片浸叶饲虫法_和微量筛选法。 19.杀菌活性初筛方法:_离体试验__,抑制率≥__95__%可进入复筛 ; __盆栽试验__,防效≥___65__%可进入复筛。
20. 农药毒性试验分别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_急性毒性试验__;第二阶段:_亚急性毒性试验_;第三阶段:_亚慢性毒性试验_;第四阶段:_慢性毒性试验_。 21. 随着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现象日趋严重,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的抗性有加快的趋势;双翅目、鳞翅日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最多,农业害虫抗药性虫种数超过卫生害虫,重要农业害虫如蚜虫、 棉铃虫 、 小菜蛾 、 菜青虫 、马铃薯甲虫及螨类的抗药性尤为严重。
22. 按我国农药分类与剂型编码标准,请分别写出悬浮剂、种衣剂、乳油、微乳剂、水可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的缩写为:_SC__、_FS__、__EC__、__ME__、_WDG__、_WP__、__GR_。
23. 水分散粒剂造粒主要有以下四种:__喷雾造粒__、__转盘造粒__、__挤压造粒_和高强度混合造粒,在国际市场销售的水分散粒剂, 多数都用__转盘造粒__生产。
24. 水分散粒剂是在__可湿性粉剂 (WP)__和____悬浮剂 (SC)_____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是由__活性成分___、湿润剂、分散剂、__隔离剂_、__崩解剂__、稳定剂、粘结剂等助剂及载体等要素组成。
25. 制造悬浮剂的主要设备是湿法粉碎机,其中有__球磨机___、__胶体机和___砂磨机__。
26. 悬浮剂外观为__可流动的粘稠状均匀悬浮液__,要求粘度为 ,一般要求粒径大小范围是μm,平均粒径小于____3____μm,有效悬浮率应大于___90___%。 27. 悬浮剂热贮试验方法是:将样品封安瓿瓶中,在__54±1__℃ 恒温箱内贮存___2___周后,分析有效成分含量,其分解率小于__5__%。
28. pH 值是影响制剂化学和物理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偏酸或偏碱都对产品性能不利,一般要求pH 值为__6-9__,将产品用蒸馏水稀释2 倍后用试纸或_酸度计_测定。
29. 干悬浮剂的制作过程主要有_调制分散__和__干燥__两个过程。
30. 1983年美国 FMC公司研制成功__呋喃丹__种衣剂, 在世界各地应用于玉米、棉花、豌豆、首宿和大麦等多种作物上。 三、名词解释 1. 农药
1997年5月中国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将农药定义为: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 毒力
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的控制条件下,用精密的测试方法及采用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进行测定。 3. 毒性
毒性主要指某种药剂对高等动物,特别是对人畜的毒害作用,且主要指毒害性质和程度。农药对人、畜的毒性一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4. 选择性
农药的选择性要求农药不仅对高等动物或被保护植物安全,对害物有较好的毒杀效果,而且还要对天敌及有益生物安全。 5. 制剂
绝大多数原药经过加工后方可使用,原药不经加工而直接施用的品种很少。原药经过加工的产品称农药制剂。农药制剂的名称应包括3部分内容①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的百分含量,②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③剂型名称。如40%乐果乳油、3%呋喃丹颗粒剂。 6. 剂型
农药制剂所表现出的物理形态称剂型,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可湿性粉剂等。 7. 稳定剂
稳定剂指具有延缓和阻止农药极其加工制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能自发劣化趋势的各类助剂总称。稳定剂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保持和增强产品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能的助剂,包括防结晶、抗絮凝、沉降、抗结快及悬浮助剂等,称物理稳定剂;二是化学稳定剂,包括防分解、抗氧化、防紫外线辐照剂等,它们主要是保持和增强产品化学性能,特别是防止和减缓有效成分的分解。如1,2—丁二醇、异丙基磷酸酯等。 8. 致死中量
致死中量(LD50):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使供试生物半数死亡的药剂的剂量。表示单位为mg(药剂)/Kg(体重)或μg(药剂)/g(体重)。 9. 相对防效
采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对处理区和对照区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的防治效果。 10. 抑制中浓度
指对供试生物体发生50%效果的药剂剂量或浓度。主要针对杀菌剂和除草剂而言,也可用于某些特异性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11. 悬浮乳剂
悬浮乳剂是由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原药和一种油状液体原药及各种助剂在水介质中分散、均化而形成的高悬浮乳状体系。 12. 种衣剂
种衣剂是指在干燥或润湿状态的植物种子外,用含有秸结剂的农药或肥料等组合物所包覆,使之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强度的保护层,将此过程称之为种子包衣,而把包在种子外的原组合物称之谓种衣剂。
13. 昆虫的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14. 交互抗性
交互抗性为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15.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16.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如%鱼藤酮乳油,15%井冈霉素水溶粉剂等。
17. 先导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是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的发展潜力,可以用作起始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农药品种。
18. 类推合成
类推合成也称衍生合成或周围合成,即从已开发的新农药或确定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出发,谋求开发同一系列衍生物新品种,或者以该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变,期望获得新的二次先导化合物,从而开发出化学结构不同于原化合物的新品种。
农药学试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