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鲇形目主要养殖鱼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节 鲇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

一、长吻鮠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俗名鮠鱼、江团、肥沱等,属鲶形目,鱼尝科,鮠属,全国各水系均有分布,为长江流域大型名贵经济鱼类。长吻鮠因其肉质细嫩肥美,无细刺和体鳞。含肉率83.1%,鱼肉蛋白质含量16.11%、脂肪1.01%g,肥厚硕大的鳔,约占体重的5%左右,新鲜时为银白色,可干制成名贵的鱼肚。湖北省石首出产的鱼肚,地方名“笔架鱼肚”是享誉中外的名菜肴。

1、形态特征(图1-48) 长吻鮠体粗且长、呈纺缍形,腹部圆。吻呈长锥形,向前方显著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如鼠,须四对较短,上下颌均具有锋利的齿。全身无鳞,皮肤具有发达的粘液细胞,能分泌酸性粘液,在体表形成极多的具有光泽的粘液层,以保护鱼体。背鳍、胸鳍均具有发达的锯齿状的棘刺。背鳍后方有一特别肥厚的脂鳍。体背部青灰色,个别个体呈淡红略带古铜色,腹部白色。背侧间有不规则灰色斑块。

2、生态习性 长吻鮠广泛分布于长江干、支流水域,通常栖息于缓流深水的乱石中,不打洞,但有钻缝的习性。终生喜阴,畏光。白天不到水面活动,夜晚则散开到水面觅食。长吻鱼危属典型的刺毒鱼类,出膜10天以后,胸鳍锯齿状硬棘刺就已非常发达,刺入人体后有剧烈的疼痛和酸麻感觉,在遇到凶猛鱼类攻击或受到其它惊扰时,背鳍、胸鳍张开相对,但通常不作主动攻击,是自我防卫的有效武器。3cm以上的幼鱼,一般已具有较强的自卫能力。养殖上即使混养较小规格的苗种,也不会被其它的鱼类所伤害。在受到惊扰时,体表粘液细胞迅速大量分泌粘液。一条250g的成鱼在短短数十秒钟之内分泌的粘液可使1000毫升的清水变成胶状的液体。

长吻鮠能在淡水和半咸水中生活。喜偏碱性的水体,PH值在7.5~8.5时生长良好。对水中溶氧要求高,溶氧高于5mg/L时生长好;2.5mg/L时,出现浮头;1.2mg/L时,导致死亡。水浑浊度对幼苗的影响大,容易出现窒息死亡。生存适温为0~38℃,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水温在14℃以下30℃以上,停止摄食,生长减慢。它对水温骤变比家鱼敏感,苗种一般不能超过±2℃,成鱼也不超过±3℃。生活在江河水域中的长吻鮠,体长在20cm以下时,其食性为杂食性,食物主要有虾、水生昆虫,周丛生物,高等植物的碎片及藻类。体长20cm以上的个体,为肉食性,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和虾类,水生昆虫以及底栖无脊椎动物。在人工喂养条件下,也摄食配合饲料。

3、生长速度 在天然情况下生长较慢,养殖条件下生长较快(表)。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2.2213×10L

-22.8287

表1-10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

水体 年龄 长江 体长(cm)

1 13.7 38.9 12-25

2 28.6 337.7 30-40

3 42.4 906.8 40-50

4 56.7 2031 50-58

5 63.1 2259 60-68

6 70.8 3028 70-80

体重(g) 池塘 体长(cm) 体重(g)

40-150 300-750 1000-2500 2000-3500 3000-4500 4000-5000

4、繁殖习性 性成熟较晚,第一次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5~6月份产卵,分批产出。受精卵粘性,无色透明。亲鱼有护卵的习性。在繁殖季节,长吻鱼危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而且雌雄个体在外形上区别明显。长吻鮠通常每尾鱼怀卵量1.7—14.8万粒。当水温为24.5~27.5℃时,孵化需32~45小时,当水温为22.5~24℃时,需用60小时左右。

二、大口鲇

大口鲶(Siluru soldotoui),又名南方大口鲶。地方名有大河鲶鱼、河鲶、叉口鲶、鲶号朗、大鲶鲐等。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大口鲶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各大江河水域中,以长江流域为主产区。大口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而且有滋补、益阴、利尿、通乳、消渴、治水肿等药用功效。

1、形态特征(图1-49) 南方大口鲶,体表无鳞,富有粘液。头部宽扁,胸腹部短胖,尾部长而侧扁。眼小,口大,口裂末端达到或超过眼中部的下方,上下颌分布有向内倒钩的细齿;成鱼有须2对,幼鱼阶段有须3对;上颌须达到胸鳍基部。背鳍短小,无硬棘。胸鳍有一硬棘,棘前缘具2~3排颗粒状突起,内侧光滑无锯齿状缺刻;臀鳍特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不对称,上叶比下叶长。背部及体侧通常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有黑色小点,各鳍为灰黑色。

2、生态习性 大口鲶属温水性底层鱼类,生存温度为0~38℃,生长适宜水温为12~31℃,最佳生长水温25~28℃。pH范围6.0~9.0,最适7.0~8.4。不耐低氧,当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1mg/L时就窒息死亡。在自然环境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营底栖生活,白天隐居,夜晚活动觅食。3月初沿江河上溯洄游,9月份又陆续退回到河道深处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中多在池底活动,但在深秋时节的晴好天气会集群到水面上“晒太阳”。喜集群,在池塘养殖较易捕捞。

大口鲶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虾及其他水生生物能捕食相当于自身长度1/3的鱼体。冬季减食或停食。在养殖条件下,能够改吃配合颗粒饲料。大口鲶从仔鱼期就开始比较贪食,且生长较快,全长由1.2cm增长至3cm,食量翻了一番多。仔鱼具有主动、集群捕食活饵的能力,而不摄食静止的死饵。但在饥饿状态下,会吞食人为造成的动态死饵。同类相残现象严重,能吃相当于身体长2/3的同类。

3、生长速度 大口鲶以1~3龄生长速度最快。在人工养条件下,当年的鱼苗到年底,体重可达600-1500g。第二年2250g,第三年4000g。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一年四季都较快生长,以夏秋季长势最旺,日增重达3-5g。

4、繁殖习性 大口鲶一般4龄达到性成熟,产卵季节在3~6月份,产卵水温为18~26℃,最适20~28℃。在江河砂石底质的激流浅滩处产卵。成熟卵呈圆球形,透明呈橙黄色,卵径1.8~2.5mm,卵属沉性卵,遇水后产生强粘性,卵子若过熟,其粘性下降或消失。可粘在附着物上孵化。体长80cm的成熟雌鱼,怀卵4万多粒。平均每kg亲鱼可产卵3000~5000粒。受精卵在水温22~23℃时,约需50~60小时孵出鱼苗。水温22~25℃时,受精卵40小时出鱼苗,刚出膜的仔鱼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尾部摆动,2—3天后可自主游动开始觅食。 三、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属鲶形目、鮰科。斑点叉尾鮰原产于北美落基山脉东部,美国于60年代初期开始商业性养殖,进入70年代开始大规模养殖。前苏联、南斯拉夫、日本等国家先后引进养殖。我国于1984年首次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受精卵,试养成功。鱼肉中粗蛋白含量为18.2%,粗脂肪含量为0.43%,水分含量为75.7%。

1、形态特征(图1-50)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前部较宽,后部稍细长,口亚端位,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两对,长短各异,以颌须最长。背鳍胸鳍均具有硬棘,背鳍后方具一脂鳍,尾叉形。体表光滑无鳞片,粘液丰富,背部淡灰色,腹部白色,身体两侧有斑点,各鳍颜色为深灰色,成鱼的斑点会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

2、生态习性 温水性淡水鱼类,适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水温低于10~13℃时基本停止摄食和生长。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PH值范围是6.5—8.9。在纯淡水中生长良好,在盐度为1.4的水中仍能生活。其食性原属肉食性鱼类,经多年养殖驯化,已转变为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在人工饲养饲养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

3、生长速度 斑点叉尾鮰生长比较迅速,池塘中当年鱼的体长可长到19.5cm,2龄鱼体长可达32cm,3龄达45cm,4龄达57cm。雄鱼的生长速度快于雌鱼。

4、繁殖习性 3~4龄鱼达到性成熟,性成熟个体重1.2~4kg,相对怀卵量4000~15000粒/kg。亲鱼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中均能自然产卵和受精,一般每年产卵一次,产卵季节为5~7月,水温20~30℃,最适宜水温为22~28℃。卵粒附着于鱼巢上并粘结在一起呈半球状卵块。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

成熟鱼卵的外形呈椭圆形,比重大于水,为沉性卵。含丰富的卵黄,卵色皇桔黄色,透明。未吸水膨胀的卵径,长径变化幅度为3.481~3.493mm,短径变化幅度为3.107~3.127mm。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卵周隙扩大较明显。卵膜较厚,富有弹性及光泽。卵受精后遇水10~13分钟膨胀达到最大限度,卵的外径平均值4.584mm。未受精卵吸水膨胀系数大于受精卵,卵色明显淡于受精卵,卵径平均值为5.727mm。受精卵与未受精卵遇水后8~12分钟均能产生粘性,卵粒互相粘合成卵块,卵块厚度及形状无规律性。在水温25.5~29℃的环境条件下,斑点叉尾鮰从受精卵生孵化出膜整个阶段的时间为146小时56分钟,即为6.1天。 四、革胡子鲶

革胡子鲶(Clarias leather),又称埃及塘虱,埃及胡子鲶。革胡子鲶原是非洲尼罗河流域的野生鱼类。1981年,从埃及引入我国大陆在广东试养。其鱼含肉率为56.03%,肉粗蛋白质含量高达79.48%,粗脂肪含量为9.18%。

1、形态特征(图1-51) 革胡子鲶头部扁平,后部侧扁。颅顶骨中部有大小两个微凹,头背部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骨质突起。体延长,后部侧扁。有须4对,其中颌须1对,位于口角,长度超过胸鳍基部;颐须2对,鼻须1对,均短于颌须。上下颌和犁骨上密生细齿。胸鳍和尾鳍钝圆,背鳍、臀鳍特别长,止于尾鳍基部。体表裸露无鳞,体色灰青,背部及体侧有不规则苍灰色和黑色斑块。胸腹部为白色。

2、生态习性 革胡子鲶属于底层鱼类,一般都在水体下层活动。厌强光。喜欢栖息在阴暗处。性情温驯,在池塘中不打洞筑巢,夜间活动频繁,常成群结队索饵。适应生长温度范围为8~38℃,生长适温为18~35℃,当水温低于12℃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最低临界水温是6.5℃。鳃上器官发育完善后,能在低氧环境中生存,离水后在保持体表湿润的情况下,可存活3天左右。

食性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刚出膜3~4天的仔鱼以自身卵黄为营养,鱼苗鱼种阶段以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蚯蚓、摇蚊幼虫及其他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型鱼、虾、螺、蚌肉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革胡子鲶既食动物性饵料,也食植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

3、生长速度 在池塘条件下养殖,经4~5个月饲养,当年鱼苗一般可长到0.5kg,最大个体可达2kg以上,亩产可达5000kg。对于上年越冬鱼种,普遍可长到1kg,最大个体可达4kg以上。

鲇形目主要养殖鱼

第四节鲇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一、长吻鮠长吻鮠(Leiocassislongirostris),俗名鮠鱼、江团、肥沱等,属鲶形目,鱼尝科,鮠属,全国各水系均有分布,为长江流域大型名贵经济鱼类。长吻鮠因其肉质细嫩肥美,无细刺和体鳞。含肉率83.1%,鱼肉蛋白质含量16.11%、脂肪1.01%g,肥厚硕大的鳔,约占体重的5%左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78ht79trg0mq5e7eayt5nd0e7n2rf0179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