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演绎法
D.萨顿提出的假说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都用的是类比推理法
27.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卵巢分泌某种激素的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发现培养液中某激素的含量增加,这种激素应该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雌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 28.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因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造成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右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 29.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一段时间后,人体血液中就会出现抵抗甲型H1N1
流感病毒的抗体。构成这种抗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产生此抗体的细胞分别是 A.氨基酸、效应B细胞 B.核苷酸、效应B细胞 C.葡萄糖、效应T细胞 D.氨基酸、效应T细胞
30.右图表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⑤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④⑤ D.③和④不可以相互转化,但④和⑤却可以 31.右图示意几组研究生长素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②琼脂块中都有IAA,①﹤ ② B.③、④琼脂块中都有IAA,③≈ ④ C.⑤、⑥琼脂块中都有IAA,⑤≈⑥ D.本实验研究目的主要是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2.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害虫密度将下降 B.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种间斗争加剧
- 6 -
处
33.鱼鳞藻和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取样调查的方法可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若该水体出现了“水华”现象,将对鱼鳞藻的影响最大
D.当水体达到中营养化时,可以利用脆杆藻控制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34.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35.在下列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选择的技术(方法)不恰当的是 A.用3H标记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 B.利用PCR技术在体外扩增DNA片段 C.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量 D.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检测有毒物质
36.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在食物保证充足的培养条件下,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
表。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第13—21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种内斗争 B.第25天以后,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 C.奶瓶中的成虫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
D.预计37天后,成虫增长率会继续下降,当降到0时,成虫数量达到K值
37.我国首例“虎狮兽”2002年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诞生,科研人员利用了雄虎的精子和雌狮的卵子通过“体外受精”实现的。请问,在完成了“体外受精”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7 -
A.抽取精子、卵子的核进行融合 B.用化学物质处理除去卵黄膜,便于精子进入 C.精子在体外用获能物质处理
D.精子入卵前,应人工处理卵膜,防止多精入卵
38.克隆羊“多利”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让废弃物资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依次是采用下列哪项生物工程取得的成果?
①基因工程 ②细胞工程 ③蛋白质工程 ④生态工程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②④④ D.②①④②
39.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成功地将固氮基因整合到了小麦的DNA分子中。他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A.体细胞杂交 B.克隆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杂交育种
40.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三者均属于生物工程的杰出成果,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状 B.都属于细胞工程的技术范围
C.都充分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 D.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包括7道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
2.答卷前将答题纸密封线内的个人信息按要求填写清楚。 3.考试结束时,请将Ⅱ卷答题纸连同Ⅰ卷答题卡一起上交。
41、某同学用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三个装置都保持其相应温度5min后,把人的新鲜唾液(含淀粉酶)分别倒入同一水槽中装淀粉的试管中,摇匀后在原温度下维持5min,各滴加1—2滴碘液。请
推测预期结果并说明原因(7分)。
(1)在0℃的试管中: ,理由是____ _____。
- 8 -
(2)在37℃的试管中的预测结果是 __________。若在加入碘液前从该试管中取出少量液体,加入少量 后进行水浴加热,可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试管中的成分中含有 。
(3)若将100℃水槽中试管取出,放入37℃的水槽中再保温5分钟,然后再加入碘液,你推测的结果是 ,理由是___ _______。
42、为研究酵母菌发酵的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图。①号、②号试管中均加入3mL蒸馏水和少许0.1%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溶液(溶液这时呈蓝绿色,(当环境偏酸性时,BTB溶液呈黄色)。请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在三角瓶中,由于酵母菌时刻进行着 ,致使瓶中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从物质、能量方面考虑)? 。
(2)①号试管的现象是 ,其作用是 。②号试管的作用是 。
(3)图乙中哪条曲线能正确表示气泡释放速率的变化? 。
(4)若要证明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就需要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应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做哪些改动? 。 43.蜜蜂家族包括蜂王、雄蜂和工蜂,蜜蜂的生活史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蜂王、雄蜂和工蜂共同生活,各司其职,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只发育成雌性的蜂王或工蜂,这表明蜜蜂的性别由___ ____决定。
(3)在上述生活史中,基因分离定律能在 时期(写字母)得以体现。若蜂王是二倍体生物,则工蜂和雄蜂分别属于 生物。
(4)工蜂清理蜂房行为不同的两个蜂群,分别称为“卫生”蜂(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
蛹)和“非卫生”蜂(不会开蜂房盖、不能移走死蛹)。为研究工蜂行为的遗传规律,研究者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 9 -
P: “非卫生”蜂的蜂王ד卫生”蜂的雄蜂(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不减少) ↓ F1 : “非卫生”工蜂、“非卫生”蜂王× 雄蜂 ↓
测交后代: “非卫生”蜂、 新类型Ⅰ、 新类型Ⅱ、 “卫生”蜂
(25%) (25%) (25%) (25%)
①工蜂清理蜂房的行为是受_____对基因控制。“非卫生”蜂工蜂的行为属于_____(显性/隐性)性状。
②若用A(a)、B(b)表示基因,则F1 的“非卫生”蜂王与雄蜂基因型分别是 。
③在本实验测交后代中,雄蜂所占的比例为 ;纯合子工蜂的表现型是______。
④在F1“非卫生”蜂王的后代中,都有哪些种基因型的雄蜂? 。
44.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将纯种紫粒抗病植株的花粉授予去雄的纯种黄粒不抗病植株的柱头上,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优良品种。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9分):
(1)上述育种方法属于 ,所依据的原理是 ___。
(2)正常情况下,在F2代中,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所占比率为________;而在这些个体中,“良种”的比例占 。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 ___。 (4)某研究小组获得的一组F1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相交方式 自交(后代) 测交(后代) 黄粒抗病 紫粒抗病 黄粒不抗病 898 210 305 207 138 139 紫粒不抗病 65 131 ①以上结果表明某些数据偏离了正常值,对此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畸变,你的观点是 ,
因为在Fl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不抗病类型数量低于正常值的现象,这种偏差很可能是由于___ ____引起的。
②为证明你的判断是否正确,可以采用的做法是___ __,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__ __。
45.以下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使用说明书》部分内容,请回答有关问
- 10 -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