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学语文诗词歌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词与小说

储运1104班 19号赵峰诗歌(或者说诗词曲赋),在古代,近代小说中,时有出现。散韵相辅而行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小说文本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小说中何以夹杂大量的诗及其变体———词、曲、赋等韵文。从对文学内部发展逻辑的认识上来看,究其原因,现在大都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约是受了唐人底影响”。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出来的,其中也不乏有力论据。另一种则说,是受到了讲唱文学的影响。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从文学与生活的诸多联系,文学本身的价值而言。诗歌及其变体文学如,词、曲、赋等,与小说似乎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完美组合。

这些显而易见的诗、词(包含曲、赋等韵文)它们或于篇首置之,或在文中显现,或于篇末附随,这些诗篇并不是看似的可有可无,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它们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说中。它们与小说水乳交融,成为了小说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作用之多,作用范围之广甚至可以说是其他表现形式难以替代的简而言之,诗词不仅能为作品增色,还能彰显诗意,更有揭示主题和主要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描景叙情等妙用。

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先秦至晚清,诗这一门古老的文学形式都一直保有极高的地位。正如孔圣人所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就体现了对诗文教育的看重,对诗文礼化教育的重视。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外交工具。而历代的王侯将相更是对诗文及其偏爱。凡文学名世,无不将所作诗篇立册成集。而对于小说而言,就现在回看文学史上,小说作家十无一二能受到如此“厚待”的。然而对于小说的各种定义更是摆脱不了“残丛

小语”的价值定位。历代正史中,小说作者上不了“儒林传”,其作品也进不了“艺文志”。可以说是为了弥补在小说与诗之间的这种地位“鸿沟”,也可以说这是小说的创造者为了自己为了小说谋求在社会、在文学地位上的发展,在不失小说本色的情况下,将小说向诗的方向有所靠拢,做出了理智的佳嫁接。再者从最初教

育上说,为了迎合当时的选把人才的科举制度,被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无不涉及几篇经典。这也就对这些小说作者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作为作者的“不动资产”的诗文教育即使是在其转而进行小说创造时也能看到影子。另外对于小说本身在某些情况下诗及其变形文体也是必要的,诗的本身艺术感染力极强,长于抒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说单纯叙事的苍白,更有力的表现出情感。

于是,在我们今天看来小说中便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诗文。这些既是在四大名著中也能明显的看到,并且作用各不相同,目的各有所指。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趋近于盖棺定论。那些政治场上的奇才,战争中过关斩将的英雄。往往在其去世后便会得到作者作为旁观者的兴叹,且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其中大多数作品,都真实客观的展现了所评人的特点,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例如在第81回生性鲁莽的“一介武夫”张飞,因急于为亡兄报仇而不幸遇害。于是作者评说: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虽然是一首简单的七言律诗,但却含义极深。“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这是对这个龙虎之将一生事迹的概述与回顾。其中“义释严颜”、“智欺张郃”更是把这个武能战场杀敌,文能智斗四方的全才表现的活灵活现。“秋草遗恨”一代英豪的逝去,这是怎样的悲痛与惋惜呀!

当然在《三国演义》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再如《三国演义》的结尾诗,也是饱受后人赞扬的名篇,短短的三百余字便将整个三国的诸侯争霸,胜败兴衰,包含在内。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邈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王图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锺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战场的铁骑刀枪,没有山高水深的兄弟情义,却是一段极为有力的收尾,这就足以把作者的感叹写进里边,足以让读者唏嘘感叹。可以说是概括了整篇“三国”。

就《红楼梦》而言,诗词也是这篇名著的迷人之处,到现在仍是“红学”研究者的反复品味的“珍宝”。相比于《三国演义》的大气磅礴,《红楼梦》的就来的温婉自然了许多。在这些诗词中大都是由小说的情节创作而来的。

拿第一回说道,跛脚道士的《好了歌》反复吟咏,长吁短叹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叹出了诸色皆空,隐指出了故事情节。而甄士隐的《好了歌解》

委婉舒展、细细讲说,道出命运的寂灭,无限的感慨。这两者的

结合更是透彻的表现出了作者的主旨态度。

“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同为癞和尚所云,这句话不但是对甄家不幸遭遇预示,更是对全书的一个概括性的

预示,因为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全书由盛转衰的

转折。

作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说,《红楼梦》其中有的更多的是

对人无一生的概括: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

太虚幻景的金陵十二釵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判词和红楼梦十四

支曲(加引子和末曲《飞鸟各投林》),它预示了重要的情节和

人物的结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缔造者,是对前人的一种很好的

沿袭,更多的是对前人的一种超越。每一篇诗词都是以小说为主体,自然而出,拜托了“有诗云”、“有诗为证”的俗套。更加

明确的说是在写小说,诗词自然于其中,每一句,每一篇都与故

事情节相扣,不可改,更不能删。在这样下,更是做到了“量体

裁衣”诗因人出,人与诗和。一如《葬花吟》所云甚是凄惨悲

凉,“红消香断有谁怜?”、“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情真意切,凄艳哀怨。又如第三十七回,初结海棠诗社。探春、宝钗、黛

玉、宝玉、湘云共作了六首七律,随都以“海棠花”为题,但人

不同,心不同。如:薛宝钗诗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

灌苔盆”。虽寥寥十四字,便将一个举止端庄稳重深受封建礼教

的熏陶与毒害的性格特征跃然于纸上。“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

焉得玉无痕”这是薛宝钗的诗词,也亦如她本人“看不见奢华,唯觉雅淡”,但“淡极始知花更艳”更是一语道破腹中所想,她是有野心,有心计的。再者便是林黛玉以花自喻。“半卷湘帘半掩门”写明白海棠含苞欲放的含蓄美姿。“碾冰为土玉为盆”一句叙写栽培白海棠的环境更是指明自己的清高。颔联继续深化和烘托“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更是描摹出白海棠拥有梨花般白净和梅花般风韵

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续写白海棠像一个娇羞的女子空有无限的幽怨无人可倾诉,然后笔锋一转写花的无奈,在黄昏中倦倚西风。整首诗以人喻花,以花比人,在咏物中巧妙地抒发了不同流俗的清雅以及内心深处的幽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然不仅仅是在《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两部小说中诗词有这样绝佳的表现,在其他小说中如《水浒传》、《西游记》中,诗词都有所体现。从对整篇小说的作用来说,更是各不相同。前人的经验不可能会被完全不变的沿袭下来,真正的艺术是通过相同的方式作用于不同的时代。无论从哪些角度考虑诗词,与小说的结合形式,是文学环境所限也罢,是文学方式互通也罢。总之这种文学形式带给了我们最意想不到的品读享受。

大学语文诗词歌赋

诗词与小说储运1104班19号赵峰诗歌(或者说诗词曲赋),在古代,近代小说中,时有出现。散韵相辅而行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小说文本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小说中何以夹杂大量的诗及其变体———词、曲、赋等韵文。从对文学内部发展逻辑的认识上来看,究其原因,现在大都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约是受了唐人底影响”。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4lac419f00daes3y3831emx02sb1m00vo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