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编制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19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为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青春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 20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21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2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3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24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1)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26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大类: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3.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4.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27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28强化动机理论(由行为主义学派提出)认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29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30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50%)2避免失败的动机(特难特易)。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的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31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P75图表)。 32自我实现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33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34(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

36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37对新异刺激进行反应的倾向,是动物和人类原始的学习需要。

38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

39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1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分化的学习需要2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

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40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4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42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43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4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45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六章

☆46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47学习迁移的分类(例子判断题): 1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3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4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48学习迁移的作用: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49形式训练说: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无条件的。

50相同要素说(反对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有条件的):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51经验泛化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

52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

53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的影响是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54经验整合说: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55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时的作用。

56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通过共同因素促进迁移,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7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58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

√59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 ☆6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方法、态度等)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61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6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63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五方面。

64思维的敏捷性:迅速。灵活性:随机应变。深刻性:思维的深度。独创性:新颖、独特、有价值。批判性:严格估计、精细检查、正确判断。

65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0—1岁)思维开始萌芽;2知(直)觉行动思维阶段(1—3岁)思维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7岁)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也叫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小学时期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形成期,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维。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

△6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常规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可能是新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大学生的思维基本属于常规性思维;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即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67(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 68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69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言语的物质形式的感知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70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①适当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结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强度律指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组合律指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写出观察报告。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1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教材概括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

72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即直觉的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只是知觉水平的概括。2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地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思维水平上的概括。

√☆73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综合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又是抽象概括的基础。(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74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A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B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指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3科学地进行比较。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

第八章

√75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76“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回忆。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第二个环节,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或回忆是第三个环节,是从头脑中提取和恢复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两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77记忆的类型: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

78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情境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语义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也叫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79瞬时记忆: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80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期间是人生记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81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82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2语音听觉编码,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3语义编码,对于人类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4语言中介编码(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在识记无意义材料和离散语言材料时经常使用。

△83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的数量增加而递减。a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b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c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像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言语材料效果好d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好。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

性。识记的主动性越高,识记的效果就越好。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4组块化编码。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6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7识记的信心。

√84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 85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86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1空间组织2系列组织3联想组织4网络组织5更替组织。 √87联想组织是人们对字词水平的语义信息储存的重要方式。网络组织是语义记忆的主要方式,人类的概念和命题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忆系统之中的。

√88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89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90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91遗忘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92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1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桑代克进一步发展。2干扰说,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的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保持和记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3同化说 当学习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是一种积极的遗忘。4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遗忘是因为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93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遵循“及时复习”、“间隔复习”的原则。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整体复习指每次复习整篇材料,部分复习指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复习。一般综合复习效果最好。如果材料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采用部分复习法,如果材料是彼此具有联系的,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安排:材料比较短,可以采用整体复习法;材料比较复杂、冗长,则宜采取综合复习法。3复习次数要适宜。必要时可采用“过渡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九章

94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95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也称为记忆性知识,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9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两个亚类: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98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99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100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1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教师编制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19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为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青春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20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21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22学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2zt185z6s62a888ee7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