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以优化课程考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优化课程考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高校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优化课程考试对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及转变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课程考试的一些措施,以探讨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考试;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

一、优化高校课程考试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加强教材建设和优化教学内容等。多年来,围绕上述问题各高校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模式和体制的原因,各方面的改革大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比如更新了教材、但没有更新教学方法;或者更新了教学方法,但没有优化课程体系等等,影响了系统构建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高校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从根本上影响着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合理、鼓励创新、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有效促进教与学;而不科学、不合理、单一呆板的考试制度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并会导致发生唯成绩论优劣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因此大力优化高校课程考试是系统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二、大学课程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考试的基本任务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学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教育目标的实现。 传统形式的考试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

化,人才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人才考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的考试模式存在“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结果代替评价结果”的误区,弱化了考试的手段功能,强化了目的性,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考试制度滞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对考试育人功能的认识尚且不够深刻、全面。当前普遍认为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学过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创新性实验、竞赛和社团活动或者担任班干部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考试仅仅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手段,标志着一门课程的结束。殊不知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程结业考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学,从根本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 考试方式方法仍显死板、单一。考试方式引导学习方法。目前,方式方法死板、单一是课程考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方法与所掌握知识的片面性。大学课程考试主要以知识记忆、简单应用为导向,更多以知识再现的形式进行统一闭卷理论考试。而口试、答辩、技能操作、提交论文等形式一般也只在阶段考核时偶有使用,作为课程结束考试者很少,进行开卷考试的课程也为数不多,进行“因材施考”的则更少。这种程式化的考试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倾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考试内容覆盖不够全面、题型不具活力。目前大学课程考试的范围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教材、讲义和上课笔记为主,甚至是老师考前划定的“重点”。题型以记忆知识的客观题多,而体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主观性题少:理论知识的比例高,而分析性、总结性题型少。经常出现名词解释、概念、定理、公式等陈述知识的题型,甚至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例题或者只是更改部分数据的原题。考试内容的固定化、题型的标准化和答案的唯一化,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使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4 考试反馈功能不全面,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课程考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考试,学生可以发现知识掌握的不足,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的不合理,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但是目前每门课程结束,学生得到的是一个分数,毕业时得到的是一个成绩单。虽然教师进行考试分析,但一般也仅仅是列出分数段,统计及格率等,没有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分析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进行诊断,指出知识掌握情况如何,不足是什么,需要着力加强哪个方面的锻炼等。课程组在考试完也很少集中研究考试中反映出的教学问题,是否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这些反馈环节的缺失,使得一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很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

5 考试过程和标准不一。教学管理部门没有制定针对每一门课程的出题要求和完善统一的审查制度,难以保证所有试卷在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等方

面达到应有标准和要求,出现了各门课程之间考试要求、考试难度的任意性。

大多数考试,都是由课程组安排一两个老师进行命题,命题后缺乏征求意见的环节,不能反映集体的智慧。经常出现一门课程多年由相同教师出题,造成题型和内容长期保持一样,或者只是简单变换一下顺序和数据。

6 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不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对大学课程考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对课程考试的方式、内容、频率、要求和成绩评定方面都是统一要求,并把考试分数当做过多非学习行为的衡量标准,如奖学金、“三好”学生评选等。考试改革的政策引导缺乏灵活性,了解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的任课教师自主权比较少,所教的学生都要参加内容一样、方法一样、要求一样的“统一”考试,不能按照教师自己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更有甚者,完全按照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的现象,体现不出教育、培养的宗旨,也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开展。

用人单位、学生家长、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均是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虽然能够认识到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但在心理上已默认了现行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形式,再加上高考影响的惯性以及考研的要求和方式,使得考试制度改革近年来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缺乏更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三、改革课程考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表明,青年是发展创造的最好时期,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创造潜能的最佳开发期。学校的任务就是从根本上把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员起来、调动起来。这是当前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是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考试改革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变革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考试形式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

1 更新考试观念、强化育人功能。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蓄积者,而是一个知识的运用者。不能把充满活力、思想自由驰骋的大学生活变成为考试而学的“苦行僧”生活。考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追求突破和超越的探索精神,营造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自由和民主的良好氛围。

2 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试题质量。教学内容决定考试内容,是考试出题的依据。教学内容如果仅以传授知识为主,那么考试内容就不可能体现全面培养人才的功能。只有充满活力的教学内容,才能丰富考试内容。要根据当前社会对人

62hnr74tkr9vfqx3dfp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