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北大通选课--中外名曲赏析教材(修改版)08.11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器的小提琴轻柔地奏出了梁祝的爱情主题。在那美好的、人人向往的境地,百花争艳、桃红柳绿,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一对彩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表现了人们对梁山伯、祝英台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14、《新疆之春》 马耀先、李中汉曲

作于1956年。这是一首较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流传较为广泛,它一直是专业和业余小提琴演奏者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乐曲用通俗、朴素、热情、乐观的音乐语言,表现解放后新疆人民的新生活、新风貌。音乐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是一幅秀丽的民间风俗画。

乐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欢乐、优美的旋律,来表现风和日丽的景象和人们歌唱新生活的喜悦心情。第二部分是一个反复性的二句式乐段。旋律先由前面的A大调转到D大调,小提琴弓根奏双音旋律(旋律上方持续属音),节奏性较强,表现人们打起手鼓、尽情舞蹈的欢乐场面,钢琴伴奏加强了舞蹈性的节奏和热烈气氛,而后,旋律又转回到A大调,小提琴先用拨奏演奏旋律,钢琴在明亮的高音区伴奏,好象是模仿冬不拉的弹奏声音。之后,小提琴用八度演奏旋律,钢琴伴奏的右手也是八度演奏旋律,左手是和弦式的、切分节奏的伴奏音型。这一段好象是群众性集体舞蹈场面的描写。气氛越来越热烈,情绪也随之逐渐高涨,把乐曲推向了全曲的最高潮。之后引出一段小提琴独奏的华彩段。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再现时后半部分改为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进行,情绪更加积极、活跃,全曲在一个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 15、《牧童短笛》贺绿汀曲

作于1934年。全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音乐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明媚的春光、绿色的原野、清澈的溪流;快乐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起笛子,悠扬的笛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可爱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肺腑的芬芳。

这—段音乐是用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手法写成的,在创作方法上借鉴了欧洲传统复调音乐的写作技巧,并吸收了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某些因素,使两条各自独立、清晰的旋律都保持在五声音阶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旋律忧美,抒情,具有歌唱性。

第二段音乐速度是快速的,旋律是欢快的,伴奏音型是跳跃的,在情绪上与第—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段音乐是用主调手法写成的,作者用古典传统和声的伴奏手法,结合活泼、热情,欢快的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曲调,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这一段活泼的曲调在高音区飞驰.或模进.或转调,把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特别是装饰音的运用.形象地模仿小竹笛吹奏的音响效果,更明确地提示出乐曲表现的特定环境。

乐曲的第三段,作者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篇幅和结构以及第二声部的曲调和第一段完全一样,轻松、优美的旋律把人们又引回到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这首乐曲采用了民歌风味的主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16、《姑苏行》

《姑苏行》是江先渭根据昆曲音乐和江南丝竹音调改编的一首具有典型江南地区音乐风格的笛子独奏曲。这首乐曲优美典雅,婉转悠扬,表现了我国历史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喜悦心情。

46

《姑苏行》是用曲笛演奏的乐曲。曲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因用于昆曲伴奏而得名,音色柔美、清亮。演奏时,那轻柔如歌的行板和流畅自如的小快板犹如一股清泉从人们心田缓缓流过,具有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

乐曲是带引子的三部曲式。引子是节奏比较自由的散板段落,旋律缓慢而从容,具有较大的起伏。这段旋律高音华丽流畅,低音低回婉转,音调悦耳,意境含蓄。

第一段的行板旋律含有一种内在的音乐美,它具有昆曲缠绵柔美的风格特色,这段曲调在音色表现上十分纯净幽雅,加上这里运用韵味十足的古老昆曲音调,使人能获得一种古色古香、典雅愉悦的美感享受。

中段是小快板,旋律细腻、流畅,在连续进行中间有短暂的休止音符加以断句,使得音乐具有抑扬顿挫的效果。忽而上行,忽而下行的旋律也恰如波浪起伏,给人以十分畅快的感觉,曲笛在演奏这段旋律时经常运用圆润的连音及江南丝竹中常用的加花奏法,使音乐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犹如人们游园登山,浏览名胜时情不自禁的心情。

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速度较慢,前半段在旋律和情绪上均有所发展,结尾部分则与第一段的终止旋律完全一样。在我国民族音乐中称之为“合尾式”,能给人们以统一和谐的印象。这一段行板把人们的想象带到了悠然从容的意境之中,特别是在对比之后重新再现,令人产生一种艺术上满足的感觉。乐曲结尾音在袅袅余音中消逝,使人对美丽的姑苏风光悠然神往。

音乐鉴赏知识(六)

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

古代至巴洛克时期,西欧音乐经历了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按照音乐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与音乐形态的演变过程,它大致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四个发展时期。下面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介绍西欧不同时期的音乐及流派。 1、巴洛克音乐

翻开西欧音乐史的巨幅画卷,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源而上,我们就会发现,当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浪潮冲击了欧洲之后,欧洲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巴洛克时期。

自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巴洛克音乐风靡全欧,盛极一时,对整个西欧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巴洛克一词源于建筑艺术,是指那种外观辉煌华丽、内部饰细精巧、情调热烈生动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一词渐用于文艺和音乐,指那些与当时的建筑风格相一致的艺术作品的风格与特色。这样,巴洛克便成为十七世纪一种新的作品具有艺术形式或风格的代名词。

在音乐上,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具有以下特色;在题材内容上,它从歌颂上帝、赞美宗教转向世俗,面向人民,大胆地采用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戏剧性情节的题材;在风格情调上,它摈弃了崇尚宁静清高、质朴禁欲的宗教影响,转而表现欢乐明快、流畅生动的世俗情感;在体裁手法上,它突破了单纯的声乐体裁和单调的技法,而代之以声乐和器乐等多样化体裁,尤其是复调音乐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出现了像巴赫那样的一批复调作曲大师及作品。

这一时期,诞生了由意大利作曲家佩里创作的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这部歌剧于1597年

47

在佛罗伦萨贵族柯尔西的宫中内部演出。由于演出获得成功,1600年佩里又受命为庆祝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公主玛丽亚的结婚典礼,写了另一部歌剧《犹丽狄西》,相传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公演的歌剧。使意大利歌剧在十七世纪臻于完美的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维尔地。他在歌剧中首次利用乐器描写人物环境,并使每一个角色都有合乎自己性格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在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中,已经使用了一个在当时条件下所能够组成的大型乐队。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法国也创作出自己的歌剧。代表作曲家是吕利,他的歌剧辉煌壮美,富丽堂皇。英国代表性歌剧作家是普赛尔,他的歌剧优美抒情,自然流畅。除歌剧外,清唱剧和合唱音乐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意大利作曲家卡瓦列里写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世界上第一部清唱歌剧。这时期在清唱剧创作上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德国作曲家亨德尔。

在巴洛克音乐时期,各种不同体裁的器乐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室内重奏、大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丰富多彩,璀璨纷呈,大师辈出,蔚为大观,形成了器乐创作和演奏的黄金时代。

代表巴洛克音乐高峰的作曲家是德国的巴赫和亨德尔。他们吸收、融会了各国作曲家的成就,使巴洛克音乐显示出高度完美的艺术境界,创造了巴洛克时代后期最灿烂的音乐文化。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作金字塔,那么他们的音乐就是塔尖。

巴洛克音乐这一欧洲音乐史上的繁荣时期,既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为迎接音乐史上的辉煌时期——古典音乐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是指巴洛克音乐之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古典风格为创作特点的音乐流派,它包括德、奥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盛期维也纳乐派”。

“曼海姆乐派”是十八世纪中叶以德国的曼海姆宫延乐团为中心形成的乐派,其代表人物是波希米亚小提琴家约翰·施塔米茨。这个乐派的主要贡献在于交响乐写作手法和管弦乐演奏风格上的创新,这些成就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柏林乐派”是以“音乐之父”巴赫的儿子卡尔·巴赫为代表,于十八世纪后半叶活动于柏林的一批作曲家的统称。卡尔·巴赫和他的父亲不同之处是,采用了以旋律为主的主调音乐写作方式。听腻了巴洛克音乐苍劲而过分理性化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之后,“柏林乐派”的歌唱性的主调音乐作品大受人们的欢迎。

“早期维也纳乐派”则是以作曲家瓦根扎伊尔及蒙恩为中心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

我们一般所说的古典乐派主要是指盛期的古典乐派——即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以“音乐之城”驰名世界。明媚的多瑙河从它的北部流过,广阔的维也纳森林位于城市西南。这里风光秀丽,艺术繁荣,长期以来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聚集在这里的王侯贵族都拥有杰出的作曲家和乐队,并以在自己的沙龙进行出色的演奏为荣。他们自己都有音乐修养。有的国王还自己动手写歌剧,据说女王玛丽亚·泰丽萨就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常竞相聘请高水准的乐团和著名的音乐家到维也纳来,这里的音乐也就随之蓬勃发展。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以维也纳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创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光辉传统,直到终生。

48

古典乐派的创作思想与十八世纪法国、德国启蒙运动以及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倾向有密切联系。在艺术上,古典乐派崇尚理性,强调逻辑,追求艺术,音乐主题轮廓分明,各有特色。在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继承和发展了欧洲传统音乐的主调音乐因素(指突出一个声部担当主施律,其它声部起着衬托作用的音乐形式),并确立了近代奏鸣曲式结构和以这种结构为主要骨架的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各类重奏曲等器乐套曲的体裁。从此,音乐史上出现了能够充分表现富于哲理性的、内容较深广的器乐体裁和形式,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的故事,进而指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以至后来的传奇小说等。欧洲文学史家用这一名词来称呼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比贝多芬早一年出世的韦柏和晚一年去世的舒伯特是拉开浪漫派音乐帷幕的人。

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属于初期浪漫乐派(1820-1850)的代表代曲家除韦柏和舒伯特外,还有贝多芬的晚期以及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柏辽兹等;属于中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是:李斯特、瓦格纳、弗兰克、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被列为后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有普契尼、活尔夫、马勒和理查、斯特劳斯等。

浪漫乐派的形成从政治上来看,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复辟的年代。十九世纪最初几年中,在拿破仑失败后的欧洲“复辟时期”,反动统治是极端残酷的,希望破灭了,到处滋长着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情绪。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的局限性也已有所认识,对资产阶级革命宣布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获得胜利已不抱什么希望,这些思潮表现在艺术上就形成了一种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强烈的追求进步的民主思想,以及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和反抗。从艺术上讲则是对古典主义发动的一次革命运动,主张打破传统形式,以强调表现人物的个性。如果说古典主义注重理性的描写和典型化的表现,遵循传统的法则和严格的形式,那么浪漫主义则偏重感情的传达,个性化的描写,喜欢热烈而奔放的性情抒发;在题材上喜欢描写特殊的性格、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异国的情调,因而也往往从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等文学家的作品中寻找题材,以表现其情感和幻想的主观世界。因此,抒情性、自传性、个人心理的刻画便成为浪漫乐派的主要特点。

浪漫主义乐派继古典乐派之后,无论在艺术与技术手法上都有许多创新。首先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音乐平稳的、程式化的限制,创造了带有即兴,幻想性因素的结构形式,如幻想曲、随想曲、夜曲等;音乐语言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扩大了和声的应用范围和强调了和声的色彩作用;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并使配器手法更为丰富多彩。它还更深地开拓了音乐标题性领域,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等艺术的结合,从而增强和扩展了音乐表现力及民族特性。

浪漫派的作家及其作品,由于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一切优良因素,并在这个基础上,大大发展和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内容与写作技巧。因此,从音乐史的发展看,浪漫乐派是具有其积极影响与进步作用的。 4、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一般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

49

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列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又都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与曾经高度发展但已日趋保守的德国、奥地利传统乐风相对抗。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总是乐于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歌调作为音乐素材,去表现那些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参加到反抗异族统治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优秀的民歌,是植根于人民生活中的艺术之花,它浸透了人民群众淳朴,真诚的感情和独特、高尚的审美趣味。民歌在长时期的口头流传中,经过了无数民间音乐家的反复雕琢,艺术上也往往是尽善尽美的。民族乐派的音乐家们借助与这样的材料,来构筑新的大厦,这就给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活力,使他们从“传统艺术”、“正统音乐”的行列中,脱颖而出,显得生气勃勃,光彩照人,最终在音乐创作、表演及理论等广阔的领域中,造成了一场不可遏制的音乐革命。

谈到民族乐派,人们往往首先提到俄国的古典音乐奠基者格林卡及其后的“强力集团”——包括俄罗斯音乐家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居伊及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他们又称为“五人团”他们的创作使俄国音乐与欧洲各国的音乐媲美。此外,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匈牙利的艾凯尔,波兰的莫纽什科,西班牙的阿尔贝尼斯,格拉那多斯与法拉,挪威的格里格,罗马尼亚的波隆贝斯库等人,他们的音乐创作,都是植根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土壤,因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民族乐派的音乐家们把传统音乐的成果同本民族固有的音乐语言和题材结合起来,无论在歌剧中,在器乐作品中,还是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各国音乐家开展了广泛的特性。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各国音乐家开展了广泛的民歌收集活动。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们创作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放风格,而且往往同民族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东欧国家及其他国家,一部作品的或演出,本身往往就是一场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它是以全民族的规模开展起来的。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与中、后期的浪漫乐派,处在同一个时期。从民族乐派总的风格来看,它是隶属于浪漫乐派的,只是由于民族乐派更加突出和强调本民族音乐的特点,而被划分出来单独称之为民族乐派。 5、印象派音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乐派从成熟时期,转向发生复杂变化的时期,一种新的音乐流派——印象派由此兴起。印象派音乐同上一章论述的民族乐派一样,都是从浪漫乐派中分化出来的,它可以说是浪漫乐派的尾声。

印象派音乐,它的创作思想是浪漫主义乐派的延续,它继承了古曲乐派以来各乐派的一些优良传统,但是,它也具有一些新的特色。在音乐的表现方法上,创造了新颖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尤其是在和声方面,突破了统治欧洲音乐达一百五十年之久的大、小调体系的束缚,确立了以色彩表现为主的新风格,它在创作题材上,往往选自诗情画意和自然景物,以音乐作为手段,描写音乐以外的事物或故事,以及富有诗意的感情或气氛。它在承认音乐“摸拟”作用的前提下,视音乐的描绘作用重于叙事,感性力量重于理性,色彩功能重于结构。他们十分注意表现自然界光和色的变化,特别是力图用音乐把视觉所感受不到的其他细微感受和内心的印象细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色调明快、气韵生动、乐思飘渺、配器精妙、和声纤巧的音乐。

印象派音乐以法国为中心,它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德彪西(1862-1918)、杜卡(1865-1935)、普

50

北大通选课--中外名曲赏析教材(修改版)08.11doc 

器的小提琴轻柔地奏出了梁祝的爱情主题。在那美好的、人人向往的境地,百花争艳、桃红柳绿,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一对彩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表现了人们对梁山伯、祝英台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14、《新疆之春》马耀先、李中汉曲作于1956年。这是一首较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流传较为广泛,它一直是专业和业余小提琴演奏者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乐曲用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1jkm1cp2i5zpak1bu2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