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诊断学(总结)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名称 特征 临床意义 釜沸脉 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主脉绝,临死前脉 浮泛无根 脉象 鱼翔脉 在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 皮如鱼在水中游动 三阴寒极,阳亡于外 虾游脉 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 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大肠气绝 屋漏脉 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迟缓,溅起无力 胃气营卫将绝 在雀啄脉 筋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肉解索脉 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时快时慢, 间散乱无序 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弹石脉 脉在筋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肉下 缓之象 肾气竭绝 按 诊 (一)按胸胁

1、按胸部: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 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胁下:

(二)按脘腹(胃脘、腹部) 1、按胃脘 2、按大腹

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音-实证 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实证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无波动感-气臌

(三)按 肌 肤

36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按 肌 肤 3、诊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而起者

(四)按 手 足 辨手足冷热 俱冷-阳虚或阴盛 俱热-阴虚或阳盛 辨手掌冷热

手心热甚于手背——内伤发热手背热甚于手心——外感发热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五)按 俞 穴

对病位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37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胃病:胃俞、足三里

六、八纲

1、 表里(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08真题)

A. 症状及分析

【表证】外感病的初级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a. 发热:六淫邪气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 b. 恶寒(或恶风):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不能得到正常温煦; (04真题)

c. 头身痛: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 d. 薄白苔: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

e. 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f. (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肺主皮毛,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肃。

【里证】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深入脏腑、气血、骨髓。 *成因:①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②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

a. 壮热:热邪内传入里,或寒邪化热入里,里热炽盛;

口渴、小便短赤:热邪灼伤津液; 热 b. c. 烦躁昏谵:热扰心神; d. 腹痛:寒邪直中脏腑,或寒湿直犯脾胃,寒邪凝滞中焦; 寒 e. 腹泻:寒湿困阻脾胃,脾胃运化失司;

f. 呕吐:胃失和降; g. 里证:苔黄或白厚腻,脉沉。

【半表半里证】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a. 口苦: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 提b. 咽干:津为热灼; 纲 c. 目眩:目为肝胆外候,少阳风火上腾; d. 往来寒热: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 e. 胸胁苦满:少阳之脉布于胁肋,热郁少阳;

f. 嘿嘿不欲饮食:胆热木郁,干犯胃腑,胃为热扰; g. 心中烦扰:少阳木郁,木火上逆; h. 喜呕:胆气横逆,胃土必自受侮,胃为邪袭,失其降下之常,气逆向上;

38

i. 脉弦:肝胆受病气机郁滞。

B. 表里鉴别:审查病证寒热、内脏证候、舌象、脉象等变化。 (92、97真题)

*一般来说,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 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

C. 表里关系

【表里同病】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

饮食之类)。

a. 表实里虚

表实:表证外加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外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腠理密闭; 里虚:虚寒,或虚热。 b. 表虚里实

表证表虚:头痛、项强、汗出、恶风、脉浮缓——感受风邪; 表虚 内伤表虚:平时常自汗出,易感冒,兼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肺脾气虚,卫外不固,肌表疏松,经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袭。

里实 c. 表寒里热:恶寒发热,表寒,无汗,头身疼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

(97真题)

d. 表热里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大便溏泻,小便清白,四肢不温——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

【表里出入】

a. 表邪入里: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误治、失治。例如,本恶寒发热,但恶寒自罢,不恶寒反而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 b. 里邪出表: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例如:麻疹小儿热闭,本疹不能出而发热、烦躁、咳喘,后烦热咳喘消失;汗出热退身冻;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见痧菩,或出疹点——病邪由里达表。

2、 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A. 症状及分析

【寒证】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凉、冷。 a. 恶寒喜暖;形寒肢冷、踡卧、面色?白:阳气不足或外邪所伤; b. 口淡不渴:阴寒内盛,津液不伤;

c. 小便清长,痰、涎、涕、尿清稀: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d. 大便稀溏: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运化失司; e. 舌淡苔白润滑:阳虚不化,寒湿内生; f. 脉迟: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 g. 紧脉:寒主收引。

【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或脏腑阳气亢盛导致机体功能亢进,温、热。 a. 恶热喜冷:阳热偏盛;

b. 小便短赤,痰、涕等分泌物黄稠:大热伤阴,津液被耗; c. 口渴冷饮:津伤; d. 面红目赤:火性上炎; e. 烦躁不宁:热扰心神; f. 吐血衄血: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g. 大便燥结:肠热津亏,传导失司;

39

h. 热征:舌红苔黄;伤阴:舌干少津; i. 数脉:阳热亢盛,加速血行。

B. 鉴别要点:寒热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赤白、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

C. 寒热之间的关系(3个)

a. 寒热错杂

①上热下寒:胸中烦热,频欲呕吐(上热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下寒证);

(92真题)

②上寒下热: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兼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景岳全书》:“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③表寒里热:常见,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

④表热里寒:常见,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

b. 寒热转化 (91、08、03真题) ①寒证转化为热证: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润,脉浮紧之表寒,由于误治、失治,出现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之里热证。

②热证转化为寒证: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突变: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而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

欲绝的虚寒证(亡阳);

渐变: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如热痢日久转化为虚寒痢。

c. 寒热真假

①真寒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93、03、07真题)

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且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②真热假寒:阳热内盛,格阴于外。

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干。 D. 辨别寒热真假

a. 假象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

诊断依据:里证、舌象、脉象。 b. 临床表现

假寒: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假象 假热:面赤,面色?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真热:面红,满面通红。

真象 真寒:身踡卧,欲得衣被。

40

中医诊断学(总结) - 图文

名称特征临床意义釜沸脉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主脉绝,临死前脉浮泛无根脉象鱼翔脉在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皮如鱼在水中游动三阴寒极,阳亡于外虾游脉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大肠气绝屋漏脉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迟缓,溅起无力胃气营卫将绝在雀啄脉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1b4o2zw5g7916095d4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