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诊断学(总结)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B. 劳逸所伤

a. 劳: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 b. 逸: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C. 房事所伤

a. 阴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 b. 阳虚:阳痿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软,梦遗滑精。

4、 外伤(略)

二、 气血津液辨证

1、 气病辨证

A. 气虚类: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不固证。

【气虚证】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 ②头晕目眩: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 ③自汗: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 ④活动时诸症加剧:劳则气耗;

⑤舌淡苔白: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 ⑥脉象按之无力:运血无力。

【气陷证】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以自觉气坠或脏腑下垂为表现的虚弱证候。 ①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气虚;

②腹部坠胀:胃腑或肝肾下垂,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 ③脱肛:多见久泻久痢,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 ④久泻久痢: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 ⑤子宫脱垂:产后过早过重劳累。

【气脱证】元气亏虚已极,急骤外泄,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口唇青紫,舌淡苔白润。)

①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肺气外脱; ②全身瘫软,口开目合,手撒:脾气外泄; ③二便失禁:肾气欲脱;

④面色苍白,脉微,神识矇眬:元气外越。 症状 舌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润 脉 脉虚无力 脉弱 脉微 气虚 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自汗,动后加重 气陷 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内脏下垂为主 心、肺、脾、肾之气外脱 气脱

46

B. 气滞类: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气滞证】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胀痛,窜痛,攻痛。

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胀痛常随嗳气、肠鸣,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多弦。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 (93、96、03真题) ①肺气上逆:咳嗽喘息;

②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③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

2、 血病辨证(*妇女月经情况) (08真题)

【血虚证】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为全身虚弱证候。 (00、02真题) ①面白无华或萎黄,眼睑、唇色淡白,爪甲苍白:血虚肌肤失养;

②头晕眼花: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 心悸:心失所养; 失眠:神失所养; ③手足发麻:经络失滋; 脉细无力:脉道失充;

④妇女经血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闭经:血液不足,经血乏源; ⑤舌淡苔白,目干涩,健忘,神疲,多梦。

【血瘀证】气虚、寒凝、血热、血寒、气滞、外伤等。 (00真题) a. 疼痛特点: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重。 b. 肿块性质:体表——色紫青;腹内——坚硬,按之不移(癥积)。 c. 出血特征: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且夹血块,或大便黑如柏油。 d. 瘀血色脉症

①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 ②瘀阻皮下:皮下紫斑;

③瘀阻肤表络脉:皮肤表面丝状如缕; ④瘀阻肝脉:腹部青筋外露; ⑤瘀阻下肢:小腿筋青胀痛;

⑥女子经闭:瘀血内阻,新血不生;

⑦舌体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瘀血之征。

【血热证】 a. 热邪升腾,耗伤津液: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 b. 血热内扰心神: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 c. 血热迫血妄行:咳血(肺络),吐血(胃络),尿血(膀胱络); d. 衄血(鼻、齿、舌、肌):脏腑之火热炽盛,络脉损伤; e. 热邪内犯营血,灼肉腐血:疮痈; f. 舌红绛,脉弦数。

【血寒证】 a. 手足局部冷痛,肤色紫暗: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侵袭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致手足络脉瘀滞,气血不得畅达; b. 喜暖怕冷,得温减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47

c. 妇女经产期少腹冷痛:贪凉饮冷,致寒客血脉,宫寒血瘀; d. 妇女月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瘀滞胞宫,经血受阻; e. 形寒肢冷:阳气被遏,不能外达肌肤;

f. 舌质淡暗苔白:寒凝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营于舌; g. 脉沉迟涩: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涩脉主瘀,血瘀证脉象。

3、 津液病辨证

(1) 津液不足(津亏,津伤),属内燥证,以肌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审证依据。

(97、04真题)

①口燥咽干,唇燥而裂:津液亏耗,上不能滋润口咽; ②皮肤干燥枯槁,无光泽:外不能濡养肌肤; ③溲少便干: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

(2) 水液停聚:肺、脾、肾 a. 水肿: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首先应区分阳水与阴水。 (98真题)

【阳水】水肿性质属实。

①头面浮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肺为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

②小便短少: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

③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上焦失宣,中焦失布,下焦失司,三焦俱病,水无去路,泛滥肌肤; ④恶风、恶寒、发热、肢节痠重,咽痛:卫表症状,风邪;

⑤苔薄白,脉浮紧: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风水偏热——风水相搏,其证属实。

***另:水湿浸淫,脾土受困,运化失司,水泛肌肤而致水肿亦属阳水。 ①肢体沉重困倦:脾主四肢肌肉,水湿困脾,湿渍肢体; ②小便短少:脾气受困,膀胱气化失司;

③脘闷纳呆:脾病及胃,湿蕴中焦,不能腐熟水谷; ④泛恶呕吐:胃气上逆; ⑤苔白腻,脉沉:湿邪内盛。

【阴水】水肿性质属虚。 脾虚:

①小便短少:脾虚不能温运水湿,导致膀胱气化失司; ②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脾病及胃,中焦健运失常; ③面色?白,神疲肢困: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 ④舌淡:阴水正气虚衰,气血不能上荣舌脉; ⑤苔白滑:水湿内盛; ⑥脉沉:病在里。

肾阳虚:

①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 ②腰膝痠冷:肾阳虚不能温养腰膝; ③四肢厥冷,畏寒神疲:不能温煦肢体; ④面色?白:阳虚水停; ⑤灰滞:肾虚水泛;

48

⑥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肾阳虚,水寒之气内盛,气血失温运之力。

b. 痰饮 (99真题) 【痰证】

①痰阻于肺:咳嗽,气喘,咯痰,胸闷不舒;

②痰阻于胃:脘痞纳呆,恶心呕吐,痰涎随之升越,头昏目眩; ③痰迷于心:神昏,癫狂,痰迷心窍,喉中大多也有痰声; ④痰停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⑤痰结于颈部:瘰疬,气瘿; ⑥痰结于肢体:痰核;

痰结皮下、肌肉,局部气血⑦痰结于乳房:乳癖;

不畅,凝聚成块 ⑧痰结于咽喉:梅核气;

⑨舌苔白腻——痰湿,或黄腻——痰火,脉滑。

【饮证】 (08真题)①痰饮——胃肠:脘痞腹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食欲减退; ②支饮——心包: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

③溢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四肢疼痛; ④悬饮——胸胁:胸胁胀闷作痛,息促,肋间饱满,咳喘引痛; ⑤停肺:咳喘,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 ⑥舌苔白滑——阴邪,脉弦——主饮。

三、 脏腑辨证

1、 心与小肠病辨证

A.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证候 相同点 不同点 ①面色淡白或?白——心气不足,血液运心气虚 行无力不能上荣; ②舌淡苔白,脉虚。 ①心悸、怔忡——心中空虚,惕①畏寒肢冷——气虚及阳,阳虚失于温煦; 心阳虚 惕而动; ②心痛——阳虚寒凝,气机郁滞; ②胸闷气短——心位胸中,心气③舌淡胖苔白滑——阳虚寒盛之证; 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 ④脉微细——阳虚阴盛。 ③活动后加剧; ①突然冷汗淋漓——阳衰不卫外; ④自汗——气虚,卫外不固。 ②四肢厥冷——不温煦肢体; 心阳暴脱 ③呼吸微弱——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 ④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⑤神志模糊,昏迷——心神失养涣散。 (重中之重)B. 心血虚与心阴虚

49

证候 相同点 不同点 ①眩晕、健忘——血虚不能濡养脑髓; 心血虚 ①心悸、怔忡——心失所养,②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心动不安; ——不能上荣; ②失眠多梦——心失阴虚濡③脉细弱——不能充盈脉道。 ①五心烦热,心阴虚 养,致心神不宁。 午后潮热——阴虚阳亢,虚热内生; ②盗汗——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外流; ③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C. 心脉痹阻(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汗止、气郁而发) 证候 常见症状 病因 症状特点 瘀血内阻 痛如针刺,舌紫暗见紫斑紫点,脉细涩结代。 心心悸怔忡,心胸瘀浊停聚 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憋闷疼痛,痛引(痰阻心脉) 脉沉滑。 痹肩背内臂,时发阴寒凝滞 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阻时止。 气机阻滞 胀痛,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舌淡红,苔薄(心脉气滞) 白,脉弦。

D. 心火亢盛(心、舌、脉)

①心胸烦热——心位胸中,心火内炽;

②夜不成眠——心主神明,火热内扰(甚则狂躁谵语); ③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里热证; ④舌尖红绛——心开窍于舌;

⑤舌生疮,腐烂疼痛——心火灼伤脉络;

⑥吐、衄血——心主血脉,心火炽盛,血热妄行;

⑦肌肤疮疡,红肿热痛——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

E.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主)

a. 癫证

①多疑善虑,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②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痰迷心窍,心神受蔽,不能自主。

b.痫症

①突然下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肝风夹痰; ②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肝主筋,肝风动,目系急,筋膜紧; ③口中声如猪羊叫——肝气上逆,喉中痰涌,痰为气激。

c. 外感湿邪

①面色晦滞——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

②胸闷作恶——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③喉中痰鸣——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

④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不省人事——上迷心窍,神识受蒙; ⑤舌苔白腻,脉滑——痰浊内盛。

F. 痰火扰心证 证候 病因 症状特点 扰火外感热病 ①高热——里热蒸腾,充斥肌肤,痰盛; ②气粗——热盛,机能活动亢进;

50

中医诊断学(总结) - 图文 

B.劳逸所伤a.劳: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b.逸: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C.房事所伤a.阴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b.阳虚:阳痿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软,梦遗滑精。4、外伤(略)二、气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1b4o2zw5g7916095d4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