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化室高6米焦炉护炉铁件技术管理规程
[炼焦协会] 2002年8月1日 08:50
炭化室高6米焦炉护炉铁件技术管理规程 (试 行) 1 总则:
1.1焦炉护炉铁件主要包括大小炉柱、大小弹簧、纵横拉条及炉门 框等。 1.2 炉铁件的作用: 给焦炉砌体施加连续、合理的保护性压力,使砌体保持整体严密,增加其结构强度,从而确保焦炉的正常生产和延长焦炉的使用寿命。
1.2.1 一般情况如下, 横向施给焦炉每个炭化室的保护性压力, 按炭化室高度计算为.0~2.5×10KN/m。
1.2.2 通常,纵拉条施给焦炉的保护性总压力为200± 20×10KN, 纵拉条不设大弹簧组的焦炉,要根据抵抗墙垂直偏斜量的变化情况,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 1.3 焦炉护炉铁件的管理以稳定的结焦时间、稳定的配煤和不频繁更换加热煤气种类为基础,以控制焦炉炉体年伸长率 ≤ 0.035% 为前提,根据炉柱的强度和曲度状况,保证对焦炉砌体有足够的保护性压力, 防止炉墙变形和局部损坏,同时兼顾护炉铁件完好。
1.4 焦炉从冷态、烘炉、到开工生产的各个阶段, 必须建立一套 完整的原始记录和基础档案。
1.5 调节弹簧负荷时,一定要参照膨胀量、炉柱曲度等进行, 坚持“精测细调”的原则。
2 主要控制参数:
2.1 炉体伸长率: 投产两年后的焦炉, 炉体年伸长率一般不超 过0.035%。
2.2 上部大弹簧负荷: 投产2~3年的焦炉可按照13~14×10KN 保持,以后可按14~16×10KN保持,晚期或炉柱强度较好的焦炉还可适当加大。
2.3 下部大弹簧负荷: 投产2~3年的焦炉可按照9~10×10KN 保持,以后可按10~11×10KN保持,晚期可适当加大。
2.4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弹簧负荷可适当保持小一些, 昼夜温差小的地区可适当保持大一些。
2.5 小弹簧负荷:
2.5.1 炭化室各线小弹簧负荷: 一线 2~3×10KN ;二线 2.5~3.5×10KN ; 三线 2~3×10KN
2.5.2 蓄热室各线小弹簧负荷:
主墙部分: 一线 2~3×10KN ; 二线 2.~3×10KN
单墙部分: 一线 1~1.5×10KN ; 二线 1~1.5×10KN ; 三线 1~1.5×10KN
2.5.3 对于炭化室区域设置五线小弹簧的焦炉,可以参照上、下大 弹簧负荷进行合理分配。
2.6 纵拉条负荷: 每根纵拉条弹簧负荷可按25~30×10KN保持。 2.7 炉柱平均曲度: 中期以前小于20mm,中期以后小于 30mm。
2.8 采用不等高凸台结构大保护板的焦炉,其上、下部大弹簧及小弹簧的控制负荷按上述规定参照执行。 3 测量与管理
3.1 炉柱
3.1.1 炉柱曲度变化不能过大, 每年应控制在1mm之内,对曲度变化大的炉柱,要查找原因、分析处理。
3.1.2 炉柱曲度的测量:
a:生产期间一般采用三线法测量炉柱曲度, 利用焦炉上横铁、 下横铁、篦子砖等标高处的固定测线架拉钢丝线进行测量。
b:三条钢线应位于同一垂直平面; 若三条钢线不在同一垂直平面但平行,测出的数据必须加以校正。
c: 测量用钢线直径0.8~1.5mm为宜。
d; 测量时钢线必须绷紧,并且不能与任何障碍物相接触。 e: 用钢板尺分别测量出每个炉柱与钢线的距离,测量时钢板尺必须与炉柱垂直,测点固定并有标识。
f; 炉柱曲度按下式计算
A=(a-b)+(c-a)×L/E 式中: A:炉柱曲度mm
a:上横铁处炉柱正面与钢线距离mm b:下横铁处炉柱正面与钢线距离mm c:篦子砖处炉柱正面与钢线距离mm
L:上横铁处的钢线与下横铁处的钢线距离mm E: 上横铁处的钢线与篦子砖处的钢线距离mm 3.2 弹簧;
3.2.1必须使用合格弹簧,每个弹簧必须编号、试压、编制换算表。
3.2.2炉柱与保护板的间隙, 一旦超过小弹簧顶丝的调节极限值必须更换顶丝。
3.2.3 每根炉柱上部左右两侧大弹簧的负荷要保持基本一致,相差不能大于0.5×10KN。
3.2.4 弹簧垫板不得变形,否则必须更换弹簧垫板。 3.2.5 弹簧负荷的测量与调节:
a: 测量弹簧的高度,并按换算表换算成相应的压力。
b: 测量弹簧负荷时,测点一定要对准固定标识,钢板尺要与弹簧中心线平行。 c: 相邻两次测量数据相差值超过0.5×10KN的一定要重测。 d; 每次弹簧放量不能过大,每次松量不超过0.5×10KN。
e: 调节弹簧负荷时发现始终偏大或偏小,应及时对拉条和弹簧检查和处理。 3.2.6 定期检查弹簧有无失效,一旦失效必须及时更换。 3.3 纵横拉条
3.3.1 横拉条直径为原设计直径的3/4时应补强,为原设计直径的 2/3时必须更换,更换时必须有技术措施。
3.3.2 拉条沟保持严密,防止着火烧拉条以及荒煤气、水腐蚀拉条。
3.3.3 上升管根部、装煤孔附近、炉体边界处的拉条状况要每半年抽查一次,抽查量不得少于一个笺号。并做好记录。
3.3.4 横拉条温度每半年抽查一次,抽查量不得少于一个笺号,抽查点为上升管根部和装煤孔处。
3.3.5 炉顶表面纵拉条应保持平整,不得撤除纵拉条。 3.4 保护板:
3.4.1 经常检查保护板是否有损坏,如发现保护板断裂,要采取防止断裂处出现错台
的有效措施。
3.4.2 炭化室区域设三线小弹簧的焦炉,要经常检查炉柱与保护板上下端是否贴靠。发现保护板上、下端未与炉柱贴靠, 应分析原因、及时调节上、下大弹簧和小弹簧的负荷, 确保炉柱与保护板上、下端紧靠。 3.4.3 炉柱与保护板间隙的测量:
a:测点: 机、焦侧操作走台往上约1.5米处,并明确标识。 b:用钢板尺测出炉柱外缘(边)与保护板的垂直距离Dmm c:炉柱与保护板间隙=D-炉柱厚。 3.4.4 保护板倾斜量: A=B-C 式中: A-倾斜量mm
B-机侧或焦侧上横铁处膨胀值mm C-机侧或焦侧下横铁处膨胀值mm
3.4.5 当保护板倾斜量发生明显变化时,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保证保护板贴紧焦炉砌体。
3.5 炉门框
3.5.1 经常检查炉门框上的勾型螺栓是否松动、弹簧是否失效,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3.5.2 炉门框断裂或变形引起推焦困难以及刀封面扭曲造成炉门冒烟时要更换炉门框。
3.6 操作台
3.6.1 经常检查操作台与支柱的滑动情况,出现异常,及时调节。 3.6.2 操作台支柱垂直偏斜量的测量:
a:测量时在支柱上端水平支出一线架,固定位置吊一线锤 b:分别测出支柱上端、下端与垂线的距离 g、h。 c:偏斜量的计算公式: X=g-h
式中: X-支柱垂直偏斜量mm
g:上端支柱内侧面距垂线的距离mm h:下端支柱内侧面距垂线的距离mm
d:每次测量时,侧点要固定并有明显标识。
3.6.3 操作台支柱偏斜量发生明显变化时,要找原因,采取措施。 3.7 炉体膨胀
3.7.1 炉体伸长量的测量:
a:测量炉体伸长量的测线架与测量炉柱曲度的测线架为同 一 装置。 b:每个炉室伸长量的测点在保护板上要固定,并有明显标识。
c:每个炉室的伸长值按下式计算: 伸长值=冷态测量值-本次测量值
3.7.2 焦炉膨胀量只能是正值,若出现负值或相邻两次测量增长值在2mm以上应查明原因,重新测量。
3.7.3 焦炉伸长量、伸长率可按下式计算 上横铁处焦炉伸长量+下横铁处焦炉伸长量
炉体伸长量= ───────────────── 2
焦炉年伸长量
炉体年伸长率= ────────×100%
护炉铁件技术管理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