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11脊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脊髓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的概念。

2.灰质、白质在横切面上的配布及各部名称;脊髓灰质神经核团的位置和功能。

3.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的起止、位置、功能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4.脊髓损伤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二、熟悉

1.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脊髓灰质板层的概念;脊髓灰质板层与神经核团的对应关系。 3.脊髓后根内、外侧部的概念。

4.白质前连合和固有束的概念;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的功能。

三、了解

1.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传导束的起止和位置。 2.脊髓的功能。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位置: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上端平对枕骨大孔,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对第3腰椎)。 外形:呈前后略扁的上下不等粗的圆柱体。有两个膨大,即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自第4颈节至第1胸节,相当于发出臂丛的节段,支配上肢)和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自第2腰节至第3骶节,相当于发出腰骶丛的节段,支配下肢),其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自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filum terminale(无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水平被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在脊髓末端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围绕终丝形成马尾cauda equina。脊髓的表面有六条纵行的沟裂(前正中裂anerior median fissure、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及前、后外侧沟)和后中间沟(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脊髓节段spinal segment:每对脊神经根所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有31个脊髓节段,分别为颈节8个、胸节12个、腰节5个、骶节5个及尾节1个。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由于脊髓和椎管的长度不一致,故脊髓各个节段与同序数椎骨的高度并不完全对应。其相互对应关系如下:

脊髓上颈髓节(C1~4)=颈椎序数;

脊髓下颈髓节(C5~8)和上胸髓节(T1~4)=同序数椎骨减l; 脊髓中胸髓节(T5~8)=同序数椎骨减2; 脊髓下胸髓节(T9~12)=同序数椎骨减3; 脊髓全部腰髓节平对第10~l2胸椎;

脊髓尾髓节平对第1腰椎。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灰、白质在横切面上的配布及各部名称

1.中央管central canal 位于脊髓中央,上连延髓中央管,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终室。

2.灰质 呈“H”形,在中央管周围,分为前角anterior horn、后角posterior horn、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及灰质连合gray commissure(在中央管前后)。

3.白质 位于灰质的周围.分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侧索lateralfuniculus(前、后外侧沟之间)、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及白质前连合anterior white commisure(在灰质前连合前方)。 4.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位于前、后角之间,由灰、白质交织而成,颈髓显著。

(二)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因 1.前角运动核

(1)组成:由前角运动细胞的胞体和树突构成,其轴突参与组成前根及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

(2)分型:①大型的α细胞,支配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传导随意冲动;②小型的γ细胞,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维持肌紧张。

(3)分群:①前角内侧群:见于脊髓全长,其轴突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及其分支→支配躯干肌;②前角外侧群:仅见于颈膨大、腰骶膨大处,其轴突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及其分支→支配四肢肌。

(4)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肉失去了来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表现为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称迟缓性瘫痪,如小儿麻痹症。

2.中间带

(1)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①在脊髓胸l~腰3节段,称中间外侧柱或侧角,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即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处,其轴突(节前纤维)穿过前角→脊神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交感干→椎旁神经节或椎前神经节→节后纤维→调节和控制内脏、心血管的活动和腺体的分泌;②在脊髓骶2~4节段,称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的骶部低级中枢,即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处,其轴突(即节前纤维)穿过前角→骶神经前根→骶神经→盆内脏神经→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节后纤维→调节和控制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会阴。

(2)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

3.后角 (1)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属中间神经元,接受后根纤维.主要完成节段间联系。

(2)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接受后根传入纤维,与躯体浅感觉传导有关。 (3)胸核nucleus thoracicus(背核或Clarke柱):接受后根传入纤维,与传导下半躯干和下肢的深感觉有关。

(三)脊髓灰质的构筑

脊髓灰质构筑可用Rexed分层模式来描述,即根据脊髓灰质神经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的不同,将其分为10个板层,用罗马数字表示,从后至前,后角为I~VI,中间带为VII,前角为VIII~IX,灰质连合为X。其板层与神经核团的对应关系见表17-1。 表 17-1 脊髓灰质板层与神经核团的对应关系

分层 对应的核(或部位) 第I层 后角边缘核 第II层 胶状质 第III、IV层 后角固有核

第V、VI层 后角基部

第VII层 中间带(胸核、中间外侧核和中间内侧核) 第VIII层 前角基部(在颈、腰膨大居前角内侧部)

第IX层 前角内侧核和外侧核 第X层 中央灰质 (四)白质内主要纤维束

1.上行(感觉)传导束

(1)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位置:在脊髓第5胸节以下,薄束占据后索的全部;在第4胸节以上,薄束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

起源:是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其中薄束成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楔束成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分别至肌、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

终止:在脊髓后索内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纤维排列(纤维的节段性组构):从内侧至外侧依次为尾、骶、腰、胸、颈。 功能:薄束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传导;薄束来自传导同侧上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

脊髓后索损伤后的表现:患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闭目时,不能确定肢体所处的位置,站立身体摇晃向患侧倾斜,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和纹理粗细等。 (2)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起源:主要起自脊髓对侧半灰质Ⅰ和Ⅳ~Ⅶ层,纤维经白质前连合越边后在上一节对侧半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

位置:位于脊髓前索和外侧索内。 纤维排列(纤维定位):从外向内依次为尾、骶、腰、胸、颈。

终止:经脑干,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脊髓丘脑前束传导对侧1~2节以下区域的粗触、压觉(痒觉)信息;脊髓丘脑侧束传导对侧1~2节以下区域痛、温觉信息。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出现对侧损伤平面1~2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

(3)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置:位于第2腰髓节段以上的外侧索内。

起源:起自同侧板层Ⅶ的背核及对侧背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的少许纤维。 终止: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

功能:传导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外感觉信息至小脑(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4)脊髓小脑前束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置:位于脊髓外侧索内,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 起源:起自对侧腰骶膨大节段板层Ⅴ~Ⅶ的外侧部,其大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上行,小部分在同侧外侧索上行。 终止:经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

功能:传导下肢的本体感觉和外感觉信息至小脑(与肢体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脊髓小脑前束、后束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可导致小脑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向患侧倾倒。

2.下行(运动)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起源: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经内囊→脑干→延髓锥体交叉,其中大部分(75%~90%)纤维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内,称为皮质脊髓侧束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前索内下行,称为皮质脊髓前束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另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外侧索内下行,称为Barne外外侧束anterolateral tract of Barne。

终止:皮质脊髓侧束止于同侧灰质Ⅳ~Ⅵ层→前角运动细胞,其中来自额叶的纤维直接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前角运动细胞;Barne前外侧束,终于颈髓或腰骶髓前角。

纤维排列:从外向内依次为尾、骶、腰、胸、颈。

功能:一侧皮质脊髓束管理同侧上、下肢肌及双侧躯干肌的运动。

损伤: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肢体的肌肉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早期无肌肉萎缩、有病理反射征),而躯干肌不瘫痪。

(2)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起自中脑红核,纤维交叉至对侧,在外侧索内下行,至上3个颈髓Ⅴ~Ⅶ板层,兴奋支配屈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

(3)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前索和外侧索内行,止于Ⅶ、Ⅷ板层。主要参与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4)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起自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内下行,止于Ⅷ和部分Ⅶ板层。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调节身体平衡。

(5)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大部分起自前庭神经核,其升支止于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降支止于脊髓灰质Ⅶ、Ⅷ层→前角运动细胞。主要是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三、脊髓的机能

1.传导功能 为上、下行传导路径的中继站。

2.反射功能 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并不经过脑。但在正常情况下,其反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完成反射的结构为脊髓的固有装置,即脊髓灰质、固有束和前、后根。分为单突触反射、节段内反射、多突触反射、节段间反射,或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1)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和浅反射。

(2)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如竖毛肌反射、膀胱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四、脊髓损伤的表现及解剖学基础

脊髓休克: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应状态。

截瘫:数周至数月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难以再生,脊髓失去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离断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丧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伤侧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损伤后索内的薄束和楔束),同侧肢体硬瘫(损伤皮质脊髓束),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损伤脊髓丘脑束)。

脊髓前角受损:受损的前角运动细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软瘫(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萎缩,无病理反射。

中央灰质周围病变:双侧节段性痛、温觉消失(损伤了白质前连合处的脊髓丘脑束)。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脊髓节段 2.脊髓灰质板层 3.马尾 二、问答题

1.脊髓位于何处?成人、新生儿脊髓下端平对第几椎骨?

2.简述脊髓膨大的名称、部位及其脊神经的分布。

3.马尾位于何处?是怎样形成的?

4.脊髓的灰、白质是如何配布?脊髓灰质的分层及相应的神经核。

5.脊髓白质依据什么分为前、后和外侧三个索?各索内的主要纤维束? 6.脊髓的灰质可分几部?各部含什么核群?它们的性质如何?

7.若左侧半第四胸椎平面高度的脊髓损伤后,将出现什么功能障碍?为什么?

8.脊髓中的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及皮质脊髓侧束的起止(来源和终止部位)、位置、功能、纤维排列及其临床意义(一侧损伤后的表现)?

9.脊髓半横断损伤可导致何种感觉或运动障碍?说明其解剖学基础。

10.脊髓空洞症伤及白质前连合可导致何种感觉障碍?说明其解剖学基础。 三、选择题

1.成人spinal cord下端平对

A.骶管下端 B.第1腰椎体下缘 C.第3腰椎体上缘 D.第12胸椎体下缘 E. 骶管上端

2.关于脊髓灰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部脊髓灰质可分为10个板层 B.前角即为Ⅸ层 C. Ⅸ层的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D.前角的 ? 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骨胳肌 E.Ⅱ层为substantia gelatinosa 3.spinal cord

A.从外形上看有两个膨大,上方者叫胸膨大,下方者叫腰膨大 B.脊髓1-7颈节段与同序数颈椎高度完全相对应

C.从横断面看,在外围的灰质被分为后索、侧索和前索

D.在第1、2腰椎之间进行穿刺脊髓可能受损 E.脊髓内无网状结构

4.脊髓丘脑束的交叉部位在

A.内侧丘系交叉(延髓) B.锥体交叉(延髓) C.白质前连合(脊髓) D.斜方体(脑桥) E.中脑被盖背交叉(中脑) 5.脊髓

A.占据椎管的全长 B.直接被脊髓蛛网膜包裹 C.直接被软脊膜包裹 D.被脑脊液直接包围着 E.与组成马尾的混合性脊神经直接相连 6. 本体感觉传导束

A.脊髓丘脑束 B.皮质脊髓束 C.皮质核束 D.薄束、楔束 E.外侧丘系 7.脊髓圆锥(末端)与下列何结构相平

A.第12胸椎体上缘 B.第1腰椎体上缘 C.第1腰椎体下缘 D.第2腰椎体 E.第3、4腰椎体之间

8.脊髓半横断性损伤的表现有

A.同侧温度觉丧失 B.对侧本体感觉丧失 C.同侧痛觉丧失 D.对侧运动障碍 E.以上均不正确

9.脊髓丘脑束传导

A.身体对侧的痛、温、粗触觉和压觉 B.身体对侧的本体感觉 C.身体同侧的痛、温、粗触觉和压觉 D.身体同侧的本体感觉 E.身体同侧的精细触觉

10.组成脊髓丘脑束的纤维

A.全部脊髓内交叉 B.部分脊髓内交叉 C.不在脊髓内交叉 D.在脊髓和延髓内交叉 E.在延髓的内侧丘系交叉内交叉

11脊髓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脊髓[目的要求]一、掌握1.脊髓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的概念。2.灰质、白质在横切面上的配布及各部名称;脊髓灰质神经核团的位置和功能。3.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的起止、位置、功能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4.脊髓损伤表现的解剖学基础。二、熟悉1.脊髓节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mt2p13s2v62h60030r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