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作者:侯飞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2期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侯 飞

摘 要:作为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朱熹,从培养儒家正统的封建社会所需人才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封建道德思想的消极内容已被历史所扬弃。然而,他把读书(应当可以看作是语文教育)作为格物致知的主要途径,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积极的因素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尤其是其中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关键词:朱熹;教育;通识教育;启示

一、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他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学者学此而已。”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为时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弊,人材日衰。”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今天看来,仍对我国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方法

朱熹把《中庸》上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做教学过程,并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如下几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是主动和适时地启发。朱熹很重视学习的主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依他的看法,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或寻求真理。既然这样,那么教师起什么作用呢?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终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给予适当的评价、证明和裁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同商量。在商量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启发。朱熹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等待学生自发地出现主动性,而是靠教师积极主动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

二是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所谓“勇猛奋发”,是指在学习开始时,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去学习,应如士兵在开始战斗时,抱着有进无退、有死无生的决心一样。他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他又把学习比做炼丹、煎药、推车。炼丹开始用猛火,“微微火养教成就。”“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数百沸大滚,直涌坌出来,然后却可以慢火养之。”“如推车子,初推确用些力;车既行后,自家却赖他以生。”这就是说,开始学习时,应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态度去做学问,才能克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但以“猛火”之后,再用“微火养之”譬喻,并不等于说以后的学习可以松懈下来,所以,他又提出了“温故时习”的原则。依朱熹的看法,“时习”是重要的。他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曝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这就是说,如果不学习,就不能获得必需的知识技能;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巩固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收到复习的功效。他认为那种只知机械地重复旧闻而不能触类旁通的人,是不能当教师的。朱熹这种强调学习既要勇猛奋发,又主张持之以恒;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对我们的现代教育仍是有启发意义的。

三是笃行。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他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其知为空知;行而不知,其行为冥行。所以,知行应该是并进的,不可偏重或偏废。如果从发生的时间上说,致知在先,力行在后;但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上说,致知为轻,力行为重。所以,他说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行为重。不但如此,他还进而提出知识是靠实践来加以检验的思想,这些都是深刻而极富启发的。

四是博学与专精结合。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博学是指什么呢?他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为学修艺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刑法,皆是实有用之事业,无非自己本分内事。”朱熹是重视博学的,他以盖房子为例认为博学就是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仅只有一般性广博的知识而不专精,那也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所以,他强调治学贵专而不贵博。

三、朱熹读书法

朱熹一生读书,毕生致力于治学与教书,对如何读书问题,有很多深切具体的实践体会,并总结出一套自己读书治学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宝贵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是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依朱熹的看法,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踩易陵遢之患矣。”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从事于下学而不想上达,虽未躐等,但沉溺于闻见。前者是不循序而跟进,后者是虽循序而不进,都是不好的,只会浪费精力而不能达到目的。

二是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绎文义。依朱熹的看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说,诵书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

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可见,读书真正做到“熟读精思”的要求,并非一般所能为的,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强烈的兴趣等协同作用,同时还要有刻苦勤奋的毅力。

三是虚心涵泳。虚心涵泳,即是以客观的态度,还古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接受简明平正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依朱熹的看法:“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去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附会。”

四是切己体察。切己体察,即是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依朱熹的看法,“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察,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他主张致知和力行必须统一起来,才是切己体察的真正内涵。

五是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即是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以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读书。依朱熹的看法,“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这就是说,读书治学,就功效来说,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求速效速成;但从着紧用力角度说,要集中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却须发挥一鼓作气、奋力拼搏的只争朝夕精神。

六是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即是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依朱熹的看法,“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习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朱熹认为,居敬持志是进业修德的重要原则,也是读书治学的基本要求,二者必须统一起来。他强调志大意高不能虚远空悬,必须具体地从一事一物做起,从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必须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日积月累,然后才能格一物而万物通,终于达到豁然贯通的目的。

总起来说,朱熹教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已接触到了教学过程中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学习的主动性、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教与学、博与约等等,也涉及到教学的目的性、积极性、良好开端性、巩固性、量力性、实践性、广博性、专精性等等。他把读书作为格物致知的主要途径,并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尤其是其中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四、朱熹的通识教育观及启示

朱熹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的民族智慧。

第一,在通识教育的价值目标选择上,朱熹通识思想从不以词章记诵的知识和百工居肆的工艺技能的掌握作为教育目标,而是以“成人”为目标,强调通过下学上达去实现“君子学以致其道”。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提倡博学广识,认为“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才能发挥“备物而致用,立器以利天下”的功利致用,承认工具理性的合理性。但朱熹更注重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畜德自牧,强调通过“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去认识自然界的“知幽明之故”,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返终”和个体人生的“知死生之说”的客观规律,体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大人”的和谐人生的高妙境界,去成就一种知几通变、开物成务、彰往察来、微显阐幽的人生智慧。朱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者:侯飞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4年第12期中共信阳市委党校侯飞摘要:作为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朱熹,从培养儒家正统的封建社会所需人才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封建道德思想的消极内容已被历史所扬弃。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if2m0x60z8c83h0epna2cg5h8inz6016b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