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古生物地史学与地层学期末考试17道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地缝合线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蛇绿岩:有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岩——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它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成分复杂,其中既有一系列逆冲断裂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构造残片。

高压变质带:在海沟,俯冲带部位,受到强烈的挤压应力,但温度不高,出现蓝闪石片岩为标志的高压低温变质带。

2什么是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组为基本单位。群,组、段、层。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分为宇,界、系、统、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年代地层单位:其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分为宇,界,系,统,阶,时。

3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东岗岭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新的一次海进,至凝缩段(TST)。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内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属台地碳酸盐岩沉积(HST),与东岗岭组上部组成层序IV。

融县组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和生物屑灰岩、藻灰岩、含腕足类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HST)构成层序V。

以上五个层序均属二级超层序,并共同组成一个二级超层序群,代表泥盆纪一次大型的二级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间发生多次的生物大规模集群绝灭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为重要。F-F是显生宙以来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之一。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

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带,中晚泥盆世海侵更为广泛,可达黔中、湘中、赣西一带。早泥盆世后期广西开始出现台地(象州型)和台间海槽(南丹型)沉积分异,这种分异到晚泥盆世扩展到湘黔地区,川鄂地区中泥盆世也开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与南北海域相连。下扬子区以近海河一湖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可能与北侧海槽相连。

华南钦防一带,以暗色泥岩硅质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内含笔石、竹节石、菊石、介形类、三叶虫等浮游生、属深水海槽环境。显然与华南板块古特提斯特相连。

4华北板块二叠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地区遭受短期海侵影响,因此,二叠系以陆相沉积为主。位于华北中部的山西太原地区二叠系发育最好,研究历史悠久,是公认的华北地区二叠系标准剖面。该剖面下二叠统包括太原组中,上部,中二叠统包括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包括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太原组中上部与石炭系连接接触,主要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泥质岩,及煤层下部夹蜓灰岩。

山西组下部为含砾石英砂岩,上部又可采煤层。代表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

石盒子组已属红色地层,化石稀少,偶加石膏,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反映了气候有潮湿逐渐变为干旱,地形由近海三角洲平原沼泽逐渐转变为内陆盆地和构造分异逐渐增强的演变过程。 5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内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6简述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特征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

海槽;豫西陆棚海;胶辽深海槽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7简述新生代古地理、古生物和古构造的基本特征。

生物界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为特征,第四纪人类出现,人类时代。古地理和古构造的重要变革发生在中国古大陆的西南,东南缘。西南印度板块和古亚洲板块碰撞,青藏高原抬升,世界屋脊形成。东南大陆边缘裂陷和扩张形成大规模盆地。

8海陆过渡环境沉积相主要类型是什么,其由几个部分组成及各部分特征? 三角洲,[1]三角洲平原:以分支河道砂质沉积为主,也包括泛滥平原和湖沼沉积的粉砂,粘土和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2]三角洲前缘:;浪基面以上的三角洲水下部分,主要包括河流砂坝,远砂坝,分流间湾和三角洲前缘席状沉积。[3]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处于浪基面以下,以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均匀质层理发育。

9根据沉积厚度分析沉积盆地构造性质时,沉积盆地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

10论述威尔逊旋回的六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① 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如东非裂谷带。

② ②初始洋盆期——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出现洋壳,如红海。

③ ③成熟大洋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大,如大西洋。

④ ④衰退大洋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缩小,如太平洋。

⑤ ⑤残余洋盆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的内陆海,如地中海。

⑥ ⑥消亡期——最后两侧大陆直接拼合、碰撞,海域完全消失夕转化为高峻山系,如喜马拉雅造山带。

11保存在沉积物中被埋藏起来的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石化作用的主要形式,并加以说明。 石化作用: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作用过程中经物理化学的改造

矿物填充作用: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积填充使得生物变得致密

和坚实。

置换作用:原来生物物质被溶解,逐渐被外来物质填充,如果速度相当,以分子形势置换 碳化作用:生物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过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12喜马拉雅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定义及其意义

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

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隆起高度达2000多米。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升,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一部分地区火山活动。喜马拉雅运动之后中国大陆全部固结,并形成自西向东逐步降低的地势。

12简述什么是吕梁运动已经吕梁运动的意义。

吕梁运动:发生在25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由秦岭古海洋消减带将中国东部一分为二。北部地区自元古代末形成若干较稳定的原始板块其上的裂陷槽或裂谷带,火山活动不多。至新元古代进一步固结、扩大形成稳定的华北板块。南部地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只是一些相互分离的地块从中元古代起,围绕一些较大的地块发育边缘海和岛弧带,使地块不断扩大,震旦纪之前扬子地区已达到全部固结。形成面积较小的扬子板块。

13试述早古生代生物特征。

以小壳动物群的大量繁盛为起点,各种生物迅速发展,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经出现,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14寒武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

15简述脊椎动物、古植物的主要演化阶段和特点

植物:{1}菌藻植物阶段,前期丝状藻为主,后期叶状为主,并可造礁。{2}早期

维管植物阶段,以原蕨植物为主{3}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植物群极度发育,是重要的聚煤期。{4}裸子植物阶段,重要的聚煤阶段{5}被子植物阶段,植物界面貌与现在植物界相似。

动物:(1)鱼形动物的发展——低等的脊椎动物,呈鱼形,水生,冷血,以鳃呼吸,分为无颌类和有颌类。(2)两栖动物的发展——两栖动物实现了由水生到陆生

硬质皮膜,能防止皮肤表面(3)羊膜卵的出现和爬行类的发展——正是有了羊膜卵,能够摆脱对于水的依赖,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4) 鸟类——体表覆以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骨骼致密,轻巧,髓腔较大,许多部分骨骼愈合,肋骨发达。(5) 哺乳动物——胎生、哺乳

名词解释: 1. 物种

具有共同起源,能够交配或有可能杂交并能产生能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它们与其它类似的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2. 集群绝灭

在一定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灭绝率突然升高

3. 瓦尔特相变定律

只有那些目前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或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 小壳动物群

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标志。

5. 沉积相

是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1、古生物 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生物 2、地质历史时期 地球形成到全新世以前

3、古生物学 研究古生物的形成和发展的一门科学 4、化石 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5、指相化石 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

古生物地史学与地层学期末考试17道题

1地缝合线的识别标志有哪些?蛇绿岩:有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岩——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混杂堆积:它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成分复杂,其中既有一系列逆冲断裂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构造残片。高压变质带:在海沟,俯冲带部位,受到强烈的挤压应力,但温度不高,出现蓝闪石片岩为标志的高压低温变质带。2什么是岩石地层单位、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hr6g3wy6z47hq710ej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