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试卷
2010 —2011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类型期末A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00 分钟 命 题 人 命题组 2011年5月20 日使用班级 10级本科班
一、 单项选择题(共 20小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形而上学运动观 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
观点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1、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1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4、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理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16、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 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1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18、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19、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0、自由王国是指( )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计 20分)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理论意义在于它( )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 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3、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
A.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
C.在社会主义阶段依然存在 D.在共产主义将自行消亡
2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E.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
6、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E.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8、“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9、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 )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 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 10、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 )
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依据 C.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D.为平均利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共2小题,每题7分,共计14分)
1. 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四、简述题(共 4小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4、简述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 12分,共计 12分) 1、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六、材料分析题(共 1小题,共计 14分) 材料一:
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产品销售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商业周刊》调查,可口可乐位居全球1000家公司第26位,市场价值达1319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自80年代初进入中国,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1亿美元。目前,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占中国饮料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占碳酸饮料市场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
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8年中国的41.4万个就业机会同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口可乐系统直接雇用了1.4万员工,可口可乐的独立供应商雇用了35万名中国员
3
工,可口可乐的独立销售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则雇用了5万名中国员工。另据外经贸部提供的情况,目前全国已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6万家,截至1999年底,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就业的人数约2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材料三: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总产值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可口可乐公司直接注入资金80亿元人民币,间接创造了220亿元人民币的增加值,每年通过乘数效应使中国经济增加300亿人民币的产值。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材料四:
巴西在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投资,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其民族工业企业遭到国外资本的严重排挤,国内经济最终形成了对跨国公司的高度依赖.在巴西,全国最大的10家药品制造企业、最大的4家橡胶公司全部由国外资本控制,34家最大机器制造公司中有20家被外资控制,17家最大电力公司中14家被外资控制,而其汽车工业则全部为外国资本控制.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如何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2、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1------5 DABAD 6--------10 CADAA 11-----15 ACDBD 16-------20 ABDCA
二、多项选择题
1 ADE 2.ABE 3.ABCE 4.ABCD 5.ABCD 6.ABCDE 7.AC 8.ACD 9.ABC 10.ABCD
三、辨析题
1. 答:错。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指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两种不同的属性。任何真理,都同时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 答: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四、简答题
1.答:(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4
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 答: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是: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五、论述题
答:根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以平均每年增长10的速度高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实践,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七、材料分析题
答:(1)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和员工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扩大了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收入水平。消极影响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受制于外资的战略投资;冲击了本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等等。2)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相比,主要有下列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推行一定程度的企业民主、劳资合作、职工持股,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仅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
5
2010 —2011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