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试验医学科标准化操作规程SOP文件编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检验的适应症: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

- 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

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 骨髓增殖综合症、骨髓增生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 血小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查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 疮细胞(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

.禁忌

症:

(1)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2)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3.检验的方法:

(1)显微镜低倍镜观察:

1)判断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在观察取材、涂片,染色等情况是否满意的 基础上。一般均以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判断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 程度。通常分为五级。 当检验结果介于两级之间时, 则将其增生程度向上提一级。 例如在增生活跃与增生明显活跃之间时,可判定为增生明显活跃。

2)估计巨核细胞系统的增生情况:低倍镜下逐一浏览视野,计数全部片膜 (尤其是两端及上下边缘)内的巨核细胞。正常人于 细胞7?35个,但必须在油镜下观察得以证实。

3)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

细胞,如转移癌细胞、细胞、多核巨细胞、恶性组织细胞、戈谢细胞、尼曼 克细胞等。但也需要在油镜下观察,加以判断。

( 2)显微镜油镜观察:

1)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 200-500 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 别计数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

2)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① 粒细胞系统: 观察胞体的大小、 胞核的形态以及胞浆是否有空泡变性、 中 毒颗

-匹

1.5X 3的范围内可见巨核

粒、小体、吞噬物等;

② 红细胞系统:观察幼红细胞有无巨幼样变,胞核有无固缩、碎裂,胞浆内 有无嗜碱性点彩、小体、环等,并应同时观察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结 构等有无异常;

③ 巨核细胞系统: 除作分类计数外, 应注意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大小、 形态、及聚集性、颗粒变化等;

④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吞 噬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

⑤ 是否出现 其他异常细胞和血液寄生虫等。

(3)结果计算: 首先计算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分别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率, 然后计算粒红 比例,将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的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的总和作比较, 计算粒红比值()。

(4)检验报告单填写: 取材、涂片和染色等情况: 采用“良好”、“尚可”和“不

佳”三级评价标准。

1) 取材“良好”的标准:骨髓液和涂片上均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造血 的幼稚细胞和巨核细胞; 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浆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网状细胞、 网状纤维细胞等;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血 片中的比值。

2) 涂片“良好”的指标:片膜厚薄适宜、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尾 部弧形,上下边缘整齐;面积约1.5X 3,镜下见各类有核细胞分布均匀,成熟红 细胞互不重叠,也不分散、不皱缩。

3) 染色“良好”的指标:片上无染料沉渣,细胞染色均匀,深浅适当,色 泽鲜明,颜色正确。成熟红细胞染浅红色,粒细胞核分叶清楚,核染色质及胞浆 颗粒清楚。

4) 填写报告单:根据检验结果,按报告单的要求,逐项详细填写和描述。 5) 提出诊断意见:根据骨髓象、血象所见,结合临床资料,提出具体意见, 供临床参考

① 作出肯定诊断: 若细胞学特征与临床表现均典型, 即可作出肯定诊断, 如 各型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

② 支持临床诊断: 若骨髓象、 血象的形态改变可以解释临床表现, 即可提出 支持性意见,如支持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③ 排除某些疾病: 若临床疑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但骨髓象呈典型的原发 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表现,则可以排除继发性的诊断。

④ 骨髓却有某些改变, 但对临床诊断提不出支持或否定性意见, 可以简述其 特点,并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供临床参考。

(5)标本的保存: 检验的标本和检验结果均要妥善保存或存入档案,以备复查或总结。

附录

正常血细胞形态

1.粒细胞系统

(1) 原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卩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 呈淡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 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仁 2?5 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 呈透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 绕于核周, 有时在近核某处浆色较淡; 颗粒无或有少 许。根据颗粒有无等特征将原粒细胞分为 I型和U型:I型为典型的原粒细胞, 胞质中无颗粒;U型除具有原粒细胞的特点外,胞质中有少量细小颗粒。

(2) 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卩m,较原粒细胞大,圆形或椭圆形, 有时可见瘤状突起。胞核大 ,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 央;核染色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细胞粗;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胞质 量多或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胞质内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 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 (又称为嗜天青颗粒、 嗜苯胺蓝颗粒或 A 颗粒),其颗粒分 布不均匀, 常近核一侧先出现, 也有少许覆盖在核上。 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 核处常有高尔基体发育的透亮区 (称为初浆 ),呈淡蓝色或无色。 (3)中幼粒细胞 ()

1) 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卩m,圆形。胞核椭圆形,一侧开 始为扁平或略凹陷,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常小于

1 /2),核常偏

于一侧,呈紫红色,占胞体的 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 胞质量多,呈淡红、淡蓝色;内含中等量、非常细小、大小较一致、颗粒状、分 布密集、淡紫红色或淡红色的中性颗粒, 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 而非特异 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 由于中性颗粒非常细小, 在普通显微镜下不易 看清各期中性粒细胞中的中性颗粒大小及形态, 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只 能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

2)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卩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 圆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常布满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 紧密、橘红色、 有立体感及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如剥开的石榴,

有时嗜酸性颗粒

呈暗黄色或褐色, 有的胞质中除嗜酸性颗粒外, 还可见紫黑色颗粒, 似嗜碱性颗 粒,这种嗜酸性粒细胞称为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 常出现在中幼粒细胞阶段, 随 着细胞的成熟变为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

3) 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卩m,较中性中幼粒略小,圆形。 胞核椭圆形, 轮廓不清楚, 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 粗大、 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排列凌乱、深紫黑色或深紫红色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

1) 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卩m,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 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小于

1/2,或核凹陷程度

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为 1/2?3/4,胞核常偏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 出现副染色质 (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 ),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 中性颗粒, A 颗粒少或无。

2) 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卩m,圆形。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 粒,有时可见深褐色颗粒, A 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3)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卩m,圆形。胞核呈肾形,轮廓 不清楚。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5)杆状核粒细胞 ()

1)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卩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与假 设核直径之比大于 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 3/4,形态 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 S形、U形或E形,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 副染色质明显、透亮,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 A 颗粒。

2)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卩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 核粒细胞相似,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

3)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卩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 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 )

1)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卩m,圆形。胞核分叶状,常分 2? 5

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有时核虽分叶但叠在一起,致使 连接的核丝被隐蔽, 这时核常有粗而明显的切痕; 核染色质呈较多小块, 深紫红 色,副染色质明显。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分叶核粒细胞和 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 (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 1/3)。

2)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卩m,胞核多分为两叶,胞质 充满嗜酸性颗粒。

3)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卩m。胞核可分为3?4叶或 分叶不明显 (常融合呈堆集状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浆呈红色。如 果嗜碱性颗粒覆盖在核上而使核结构不清楚, 难以确定为哪一个阶段细胞时, 可 统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卩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紫红色颗粒状,核仁 1?3个,大小 不一,染浅蓝色,边界不清楚。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 围常形成淡染区 (即核周胞质色浅甚至无色 );胞质中无颗粒, 但因核糖核酸丰富、 自行聚集而常使胞质呈蓝色假颗粒状。

(2)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m,圆形或椭圆形。胞 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 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 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略增多, 为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 无颗粒,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3)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卩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 的 1 /2;核染色质凝聚呈深紫红色索条状或块状,其副染色质明显、较透亮, 宛如打碎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 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胞质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蓝灰色、灰红色 )。

(4)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卩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 胞 1 /2 以下;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或紫黑色团块状 (称为碳核 ),副染色质 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量多,淡红色或灰红色,无 颗粒。

(5) 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 2卩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 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3. 单核细胞系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试验医学科标准化操作规程SOP文件编码

1.检验的适应症:(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或判断预后。(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综合症、骨髓增生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8uav3xzjh99g5n13tny9pg7z7hdod00t9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