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m自护理论应用于不同阶段产科护理的研究
陆 娴 张毅芬
【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13(010)001 【总页数】3
自护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护理理论家Orem[1]在1971年的著作《护理:实践的概念》中正式提出的。该理论经过几十年不断的临床实践与检验,已日益完善,逐渐成为指导护理实践和科研的主要理论之一。近年来,随着产科技术及理论的日臻完善,产科护理越来越强调“人性化”,以及越来越多的产科护理专家都认为妊娠和分娩是妇女正常的生理过程,Orem自护理论在我国产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现将其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1 Orem自护理论的框架
1.1 自护理论 自护理论解决的是“什么是自护、人有哪些自护需求”的问题。该理论以“自我护理”为中心,最终目标是使个体担负起自我护理的责任。Orem将人的自护需求分为三类:一般性自护需求、发展性自护需求、健康不佳时的自护需求。一般性自护需求是维持人的生命过程及与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有关的需要,如空气、水、排泄、活动、社会交往等。发展性自护需求是生长发育各阶段中的特殊自护需求和某些特殊情况下出现的需求。健康不佳时的自护需求是个体在身体结构功能行为或日常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时出现的自护需求。
1.2 自护缺陷理论 自护缺陷理论解决的是“什么时候需要护理”的问题。该概念是Orem学说的核心,包括5个领域:建立、维护护患关系,明确护理方案,
反映病人的要求和需要,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帮助,协调护理活动和病人日常生活的关系。
1.3 护理系统理论 护理系统理论解决的是“如何通过护理系统帮助个体满足其治疗性自护需求”的问题。该概念包括3个护理系统:完全补偿护理系统、部分补偿护理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完全补偿系统即病人没有能力进行自护活动,需要护士给予全面的护理。部分补偿系统即需要护士提供护理照顾,也需要病人采取自护措施,护士和病人在这一过程中都起作用。支持-教育系统是指个体有能力自护,但必须学习,而且可以学会。
2 Orem自护理论在不同阶段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分娩对于国内大多数妇女来说是人生只有一次的大事,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因此,母婴健康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大部分孕产妇的自护能力相对不足,产后“母亲角色”转化慢,如何使产妇在产后尽快恢复自护能力,适应母亲角色,担负起护理婴儿的责任,是产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孕产妇的行为不仅受到其自身文化水平、家庭成员及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与产科护理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护理人员要充分调动孕产妇的主观能动性[2],既要求助产士、护士为孕产妇提供自我护理、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等方面的知识,又要在产妇分娩时提供全程护理[3]。从自护能力来看,孕产妇大多数生活能够全部或部分自理,护理人员应据孕产妇的自理需求,在不同时期为孕产妇提供不同的自理指导,同时也可在同一时期将三种护理系统联合运用。
2.1 产前 此阶段主要是运用“支持-教育系统”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以及
心理支持,其主要内容:(1)向孕妇介绍分娩过程,教会其如何配合。(2)根据孕产妇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护理,指导产妇产后饮食、休息、卫生、运动等产后保健。(3)讲解母乳喂养及母婴同室的内涵。(4)讲解育儿常识。在指导方式上,可根据产妇的需求采用集中讲课或个别指导的方式。张立红[4]研究发现,孕产妇对分娩信息及时沟通的需求率为100%。Hicks等[5]学者认为,通过在产前学习分娩知识,大大减轻了产妇在分娩中的疼痛及恐惧,她们在产后也能更加熟练地照顾自己及新生儿。因此,“支持-教育系统”在产前的运用是必要的,能让产妇很快进入角色,放松情绪,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使产妇了解产程及保健、母乳喂养及育儿常识[6]。同时,自护理论的应用能让产科护理人员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体现自身价值,改善护患关系,增进护患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2.2 产时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以及对“母婴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模式被引入到产程管理中,如导乐陪伴分娩、温馨待产、一对一责任助产等。不同的分娩方式、产程长短及个体差异引起的自护缺陷的原因与程度不尽相同,因此须进行个性化的评估,认真了解孕产妇的自护缺陷状况,将支持教育贯穿于全程。第1产程可采取“支持-教育系统”,不强调助产士进行全程陪伴,可根据产妇和家属的需求及产程的进展状况,增减观察时间和频率,进行自护指导。第2产程可采取“部分补偿护理系统”,此期由助产士全程陪伴,给予持续性心理支持,指导产妇发挥出最佳的自护能力,主动参与分娩并最终与助产士配合完成分娩[7]。研究证明[8],在产程中运用自护理论,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椎管内麻醉镇痛率、全程导乐陪伴率、催产素使用率,提高产妇满意度和助产士满意度。 2.3 产后
Orem自护理论应用于不同阶段产科护理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