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口技》研究教案
【文本解读与利用】 一、文本解读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人张潮(康熙时安徽歙县人,曾任职翰林院)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共20卷,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虞初为人名,西汉人,汉武帝时曾任侍郎。他曾依照《周书》写成通俗的周史,共有九百多篇,已散失。《汉书。艺文志》将虞初列为小说家后,后世常用他的名字作为笔记小说的代称。《虞初新志》所收篇章大多是真人真事,题材广泛。不少篇章采纳小品文的笔调,写平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 《口技》作者林嗣环,生卒年不详,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福建晋江人,好铁崖,顺治6年(1649年)进士。曾因事谪戍边疆,后遇赦,客死于武林(即杭州)、著有《秋声诗》、《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
《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与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何,但他的这篇《口技》不仅没有写口技这种艺术的名称、特点、起源与发展,甚至连
那口技人的状貌、衣饰、年龄、性别以至姓名都没写;他既没为口技人的表演鼓掌叫好,也没用华丽的词藻形容口技如何如何了不起,而是通过具体描绘,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了这篇短文,仿佛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受到深深的感染。因此张潮认为《秋声诗自序》是“奇文”,其评语是:“绝世奇文,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完),辄浮大白(就喝一大碗酒)。”
《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文章先交代口技表演者与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为下文叙述精彩的表演作铺垫。主体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描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与听众的反应。主要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景。第二段写口技人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第三段写口技人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情绪的变化;第四段写口技人表演一场大火突然而至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确实神态与动作。最后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首尾呼应。
本文之因此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
首先,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全文先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
演马上开始的情形,交待口技表演者与演出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为下文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作渲染与铺垫、主体部分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与听众的反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着重描绘两个场景: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发生在这家附近一场大火的情形。这两个场面的描写同样层次清楚,逐层推进:由较小的波澜逐渐推进,形成一个较小的高潮,一步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高高慢慢降落,让听众的紧张情绪松驰下来;突然一声“火起”,使听众猝不及防,不记得了是在听口技,想从大火包围中冲出去,从而将口技表演推向高潮。作者的描绘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擒有纵,变化多端,逐层推进,层次清楚。课文最后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待表演者的道具,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其次,正面描写惟妙惟肖,侧面烘托恰到好处。先看正面描写。首先,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高忽低,节奏忽缓忽疾,构成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地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其次运用许多表现音响的词语,如“鸣”、“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来表现口技艺人摸拟的声音之传神。再看侧面烘托。作者在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反应,不仅突出了口技的高明,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此外,交待口技表演的场面、道具的简单,表明口技不是
初中课文《口技》研究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