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李金, 陈巨峰, 刘士维, 李嘉朋
【摘 要】【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价值,为精准修复下颌骨缺损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9例下颌骨肿瘤或肿瘤术后缺损病例,完善颌骨螺旋CT和下肢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检查,然后利用获得的数据在电脑软件上制作截骨导板和塑形导板,并且根据打印的下颌骨实体模型预弯制重建钛板。在手术中根据截骨导板、腓骨取骨及塑形导板,完成下颌骨切除,腓骨肌皮瓣的制备塑形及下颌骨缺损的修复等。结果 所有病例的腓骨肌皮瓣均成活,咬合关系基本正常;供区无并发症;患者自觉外形恢复满意;3~6个月复查,腓骨与下颌骨基本愈合。结论 将数字化3D打印技术用于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能较好地恢复颌面外形及咬合关系。
【期刊名称】口腔疾病防治 【年(卷),期】2024(027)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3D打印; 下颌骨缺损; 导板; 腓骨肌皮瓣; 颌骨重建
【引用著录格式】 李金,陈巨峰,刘士维,等.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J].口腔疾病防治,2024,27(2):100-103. [DOI]10.12016/j.issn.2096-1456.2024.02.006
【基金项目】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2015AB00320)
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一直是困扰着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难题,从早期的赝复体
修复,到胸大肌皮瓣等带蒂皮瓣修复,再到后来的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不断改进,难度也不断提高[1-2]。血管化腓骨肌皮瓣因其能较好地重建颌骨外形,且可为后期的种植修复提供基础,从而较好地恢复咀嚼功能,是目前较佳的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式。然而,单凭经验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不足,比如手术时间长,塑形不佳,骨高度不足致术后不利于牙种植等。数字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外科手术具有前瞻性和精准性。自2014年7月—2024年5月,笔者将数字化3D打印技术应用于血管化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24年5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9例下颌骨肿瘤或肿瘤术后缺损需行下颌骨修复的病人,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下颌骨骨肉瘤术后1例,下颌牙龈癌3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5例。其中下颌骨骨肉瘤术后患者,明确术后2年无复发后行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下颌牙龈癌患者,在常规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及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后,术中同期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则在行肿物扩大切除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后,术中同期予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1.2 数据分析及模板制备
所有病例均完善术前颌面部螺旋CT及腓骨螺旋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检查。对患者颌面部CT及腓骨CTA数据分析,包括肿
瘤范围分析和切除范围的制定,三维重建下颌骨,模板制备及重建钛板个体化塑形。在模板制备过程中,医生与工程师充分沟通。 1.3 手术过程
术前完善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所有手术均在鼻腔插管全麻下进行。其中,下颌骨骨肉瘤术后病例,术中予拆除原钛板,然后根据截骨导板,修整残端部分下颌骨,在颌下区寻找颌外动脉和面静脉,作为受区血管。下颌骨成釉细胞瘤病例,术中根据术前制备的模板,予肿物外约1 cm切除肿物同时予节段性切除下颌骨及部分软组织。下颌牙龈癌患者,则常规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术中根据术前制备的模板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常规以患者左侧小腿后外侧为切入点入路制取腓骨肌皮瓣,用于修复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 1.4 术后处理
患者在腓骨肌皮瓣移植术后一周内,取平卧位,制动部位为头部正中,或是略偏患侧。同时,对患者行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等治疗。并观察皮岛的血运情况,尤其是术后72 h内。如果皮瓣血运欠佳,则有必要进行血管危象探查术。并在完成手术两周后,强化供区功能的锻炼,以利于功能恢复。下颌骨骨肉瘤术后患者在本次手术术后第三天出现左颈部血肿,予急诊送手术室全麻下行颈部血肿探查及气管切开术。术中见腓骨断端渗血,术中予骨蜡填塞止血,并行气管切开术。
2 结果
所有病例的腓骨肌皮瓣均成活,咬合关系、张口度基本正常。左下肢创口愈合良好,活动可。患者自觉外形恢复满意。
其中下颌骨骨肉瘤术后患者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腓骨骨髓腔渗血,
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