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由于本节课内容跳跃较快,需要在一节课时间内展示近两百年来人们对细胞膜认识的过程,而学生对这过程中所提及的实验及一些结论又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老师要精心组织好相关图片,按时间顺序依次展示,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能较快建立对科学史的理解。

(2)准备生物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重点突破:①膜的空间立体结构,各种成分是如何排列的;②生物膜的流动性。

[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通过对几种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我们明白了生物膜是一种半透膜,一些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分子则不能自由通过,但细胞膜又不是纯物理意义上的半透膜,它是有生理活性的,能对一些离子和小分子进行选择性通过。所以生物膜更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那为什么会有选择性呢?生物膜是靠什么机制来对不同的物质进行选择的呢?这就跟细胞膜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接下来学习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当时也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很多组的同学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要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已知的细胞膜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很好,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用哪种更适合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呢?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那也就是说弹力布较适合制作细胞膜,大家再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师生互动]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

问题(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及其实验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 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来源:www.shulihua.net]

图4-2-1

教师:大家看,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学生:是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教师:欧文顿的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呢?

学生:根据他的实验结果,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来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

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那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教师:是的,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脂质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清楚了膜的化学组成后,接下来就要探索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了。

朗缪尔Irving Langmuir在水盘中展开的是磷脂分子(如图4-2-2),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来源:www.shulihua.net]

图4-2-2 图4-2-3

展示材料②:Gorter 和Grendel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图4-2-4

[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很好,科学家也正是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假说。说明你们也具有了一点科学家的思维能力了,假说的提出不仅需要有实验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力。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③:J. Danielli & H. Davson的三明治模型 时间:1935年

人物:J. Danielli & H. Davson

实验: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 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

提出假说: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 D. Robertson罗伯特森

图4-2-5

图4-2-6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如图4-2-6),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脂双层”和“蛋白质—脂类—蛋白质”三明治模型的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由于本节课内容跳跃较快,需要在一节课时间内展示近两百年来人们对细胞膜认识的过程,而学生对这过程中所提及的实验及一些结论又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老师要精心组织好相关图片,按时间顺序依次展示,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能较快建立对科学史的理解。(2)准备生物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重点突破:①膜的空间立体结构,各种成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3uzc0mctt02ra61x73m28mwx1483k01cz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