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心“藏道”,尚未醒,在睡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心“藏道”,尚未醒,在睡觉

01

“道”说不出,说不完,还不能说……。

孔子有一次请教老子,我寻寻觅觅好久,“道”的影子都没见着,在哪呢? 老子说,“道”这东西,如果可以进贡,民间早就贡给君主了;如果可以奉献,儿女早就献给父母了;如果可以告诉,弟兄早就互相告诉了;如果可以赏赐,祖辈早就赐给子孙了。

为何拿不出手,无法贡献告赐。为什么?很简单。一方面,学道者自身缺乏慧根,得道者告诉他,他心头留不住,道就白告诉了。另一方面,得道者遇不上合格的学道者,道也没法告诉谁了。

通过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可见“道”说不出,说不完,还不能说。只可以“向内”求,自己领悟。 如何领悟?

一个人能说出点“道”影的人,在生活中,有自己的问题与想法。有着难于羞涩的心性,自己的问题问人吧,别人未必有时间搭理你,能给出正确答案。只能埋头苦干,用身心去体悟。

“体悟”是人生经历的磨炼。孟子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凡其身。”如果一个人经历这样的人生,能活下来的机会,是具有“求生”的本能,拥有一颗不畏惧死亡的心。 死都不怕,生又何惧?

02

“命运”这个东西是几千年来人人都在想的问题。所以,中国易学易理,得以流传至今,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改变命运之法。中国最有影响力《了凡四训》这部书,改变命运的故事,让人深信不疑。可了凡改变命运的本质,打开自己的“道心”,先相信。

如,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里有两个字,“士”与“闻”很重要。

“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用白话说,知识分子。老子在这一篇用“士”,与他身居的历史环境有关,与不同人群论道有关系,从自身相对应的人来表达“尊敬”的称呼。

老子,本身是知识分子,图书管理员。但,他对“知识分子”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人与人不同,哪怕都是“士”,也分“上”“中”“下”。所表达,人的心性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

“闻”是听到、听见、有人说的含义。这一篇章,老子对“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里面的“闻”说明了不同。提出,“上士闻道”是全然用心,“中士闻道”是半用心半用脑,“下士闻道”是不用心也不用脑,直接大笑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我们听到某个“道”的真理,或是生命中遇到的贵人,或是来自一本书。那么拥有完全“相信”能力的人,是先信,然后在生活中勤于修炼,通过,外在人事物的对照,把时间与精力回放在自己身上。一点一点的积累,自然会看到成长,收获有感。本质,这种心态的人,认为所学所做是为自己。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我们听一某个“道“的真理,也是生命中遇到的人,或是来自一本书。但,拥有半信半疑的心态,或者,只是大脑记住了“声音”。想起来,就去做一下,忘记了,就放在一边。生活中遇到难事时,来个临时抱佛脚,拼命去补。本质,这类心态的人,认为所学所做是为别人,不是为自己。老子说,“若存若亡”啊。

下士闻道,大笑之。这就更有意思,听见某个人说“道”。心里有个声音,“骗子”,呵呵~,两声就完了。为何会这样?“不自知”。如果,以上两类人群,一类是“自知”,一类是“半自知”,那么下士闻道是“不自知”。

“不自知“,等于不了解自己,比较固执,以“我”为中心。本质,外在行为与内在想法是相背的。在自己的生命中,进行自我欺骗。可“自我欺骗”是藏在潜意识里。所以,“闻道”大笑之。

人的“潜意识”里的东西,跟读多少书,有多少经历没多大关系。犹如“梦中”的自己,看似在做梦,其实,内心的我,想告诉自己一些什么。往往,我们会忽略梦中的东西,认为是假的。但,却是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人不了解自己,就是忽略了“潜意识”的提醒。这个提醒是“大我”的呼喊,目的,就是让人更加清醒认识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有无知,也有自知;有善良,也有邪恶;有自信,也有自卑等等。

我们只有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的另一面,才能加以改正。改变不了,就接受它的存在,为什么?人皆不完美啊,是生命中一部分。本质,认识到另一面,人活着才有力量。敢于承认,是一种担当与气魄的体现。

03

人在做事上,提倡,敢作敢为。但,人的思想意识里,也要敢思敢想。如果,我们想都不敢想,就无法思考,无法思考,就无法去做事。本质,心到脑醒,脑到身醒。好比,建筑师建筑高楼一样,先从地基开始,把楼建多高,取决于心里的定位,脑子里的想法,然后才去设计,最后把大楼建成。人的思想意识,本质一样。

当下流行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行顿悟。

“自行顿悟”是身心合一的人生历程,进行自我开发,创造着。

“身心合一”是了解自己,认知自己最好最快的方法。身心合一,在思想与行为上就“合道”,由思想发出的指令去做事,就会有建树。如,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当一个人,心怀抱负,就给人生添加承担的力量,有志者,事竟成。通过这件事,给后人留下榜样,子孙后代便会引以为荣,祭祀不断。

人对“道”认识。本质,来自认知自己。认知自己,先要回归内在,向内求。 人“本有”的思想是潜藏着的,需要后天自我的挖掘。就跟吃香蕉一样,总得先把皮扒掉吧,才能吃到里面的肉。

所以,“道”无处不在,就看自己有没发现的能力。用曾经一位老师的话,“目击道存”。

04

“有”从“无”中来, 只因聚合阴阳精气,“无“才变成了“有”,也就有了“道德”。 这句话,应用在生活中,不能因为看不到手中拥有的,就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有的”是无,只是人只看到有,没有看无。所以,把人生自我了断,愤恨不平。 人与人时间是相同的吧,“时间”这个东西,我们能看得到,抓得到吗?只能通过心里微妙感才领会到。它存在就相当于“无”,但,懂得利用“无”创造“有”的人,活出的人生与常人不同。本质,人把时间放在自己身上,向内求,自我创造着。 王开岭在《每个故乡都在消失》里提到,“道”在人心。我们怀念故乡的缘由,“道”在原始故乡里透发着智慧。所谓的“经典”、“传统”、“习俗”,也是道的含义,皆意味着一份古老的生活契约和家史,一种光阴深处的沉静和定力,一套与“现代”、“时尚”反向的价值和逻辑。它们承载着风物、日历、基因、记忆、祖祖辈辈的生存故事,它们告诉你“你是谁,提醒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当下人类的迷失,是心“藏道”,尚未醒,在睡觉。某种意义上,只有“文化”才能唤醒。

而真正的文化,并非陈列在纪念馆里,也不在博古架和展览会上,那不过是亡者之骸。它应该是活的,活在原来的地点,活在人的日常习惯中。它的载体不是档案和文献,而是人的呼吸、体温、脑海和举止。

“原来”的地点,有“原始”自己的存在。原始的自己,不是向外寻找,是向内探索。它本来就存在着。如,《塔木德》书中讲,美好、力量、财富、荣誉、智慧、满足、孩子属于那些懂得正确生活的人们,属于这个世界。

大雁自知,南徙北归,到了时间就要回巢定穴。这是“合道”生存规律性。是否?人还没有大雁活得智慧,不是。是我们对自己不了解,也许有些人还没遇、有些事还没做……。

日本作家,盐见直纪先生,说:“你一定找得到!那块叫做“自我”的闪亮宝石“。他在书中,用“原本”民宿的故事,表达着人人都有“原始”的自己,我们在生活中表达出的情感,与所做的事,就是“原本”的创造。

他用日本文化,表达对“道”的认识。认为现在已经不再是“苦求没有的东西”,而是寻找“既有的东西”,加以活用的时代了。只要稍加留意,周遭的一切都是“既有的”资源。

“既有”,即:本来就有。何需苦苦向外寻找。

人类想追求幸福与平等,可我们从内心深处,从未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着。本质,有些东西,自己不愿意接纳。所以,我们才向外追。 “道”在心中,心中自有“道”。

人心“藏道”,尚未醒,在睡觉

人心“藏道”,尚未醒,在睡觉01“道”说不出,说不完,还不能说……。孔子有一次请教老子,我寻寻觅觅好久,“道”的影子都没见着,在哪呢?老子说,“道”这东西,如果可以进贡,民间早就贡给君主了;如果可以奉献,儿女早就献给父母了;如果可以告诉,弟兄早就互相告诉了;如果可以赏赐,祖辈早就赐给子孙了。为何拿不出手,无法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3lcv7ocis4oweh0q68m0sr9z0p01l00o1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