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的诊断(附11例报告)(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的诊断(附11

例报告)

胃粘膜异位可发生在消化道或内胚层分化形成的器官,常见于食道、小肠和升结肠,球部胃粘膜异位较少见。本文通过数年来对确诊的11例球部胃粘膜异位的分析,对该病的内镜和病理特点以及诊断方法作一探讨和回顾。

1.一般资料:11例病人均取材于1988年至1995年间胃镜受检者,占同期胃镜受检的0.33%,男7例,女4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21岁。均有上腹疼痛、饱胀、反酸、不适等上消化道症状。本组8例胃镜诊断与病理相符,3例胃镜误为其它疾病。

2.内镜所见:9例球部为小息肉状隆起,直径0.2至0.4cm,淡红色,表面光滑,其中7例见于前壁,2例见于后壁,6例呈散在分布,3例聚集成片,散在分布者有4例延续到上曲部;另2例是单发巨大息肉状,1例为广基,位于后壁偏下壁,约0.8cm×1.5cm,淡红色,表面分叶,光滑,1例蒂明显,位于上水平壁,约0.5cm×1cm不规则,柔软,淡红色。1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

3.病理特点:11例均经病理证实而确诊,光镜下可见较完整,分化成熟的胃粘膜组织,与球部粘膜有分界,胃腺,主细胞和壁细胞清楚。

讨论 十二指肠胃粘膜异位发生率约0.25%至2.5%,本组仅发生于球部者已占同期胃镜的0.33%。对于在球部出现胃型上皮甚至胃腺,究竟是正常移行、炎性化生还是胃粘膜异位,既往意见不统一,近年来偶见散在报告,但大多未能经胃镜诊断而靠病理偶然发现,说明本病尚未被充分认识。

根据本组病例分析,球部胃粘膜异位的形态在内镜下可分成两种:一种为球部多发性小隆起,扁平,结节或广基小息肉状,形态大小相似,约0.2cm至0.4cm大小,光滑,淡红色,可散在分布,也可聚集成片,常见于前壁;另一种呈单发息肉状,较大,表面分叶或光滑,柔软,广基或有蒂。隆起和非隆起处的组织学分别表现为胃和球部粘膜,可见较完整胃粘膜组织,胃体腺取代了十二指肠固有膜全层。

以上内镜和组织学改变,说明本病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对可疑者,据报告可在内镜直视下喷洒3%刚果红溶液,异位胃粘膜转变成暗红色与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显著区别,从而诊断本病。本病尚需与球部胃粘膜上皮化生、慢性结节性球炎和球部息肉相区别。

曾有胃粘液腺异位于回肠引起溃疡出血的报告,但本组异位的胃粘膜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可能与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被迅速中和或腺体较少,机体保护机制未受影响有关。但对球部溃疡特别是较大,难治或反复出血者应注意是否由异位胃粘膜引起或参与。

作者单位:553001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籍中苏,周杰,马保家,李博);贵阳医学院附一院内科(张文田)

(收稿:1996-08-06 修回:1997-02-24

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的诊断(附11例报告)(精)

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的诊断(附11例报告)胃粘膜异位可发生在消化道或内胚层分化形成的器官,常见于食道、小肠和升结肠,球部胃粘膜异位较少见。本文通过数年来对确诊的11例球部胃粘膜异位的分析,对该病的内镜和病理特点以及诊断方法作一探讨和回顾。1.一般资料:11例病人均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3fbg89mwq3fmdy9ul8q7b8vd538ce00y2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