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陈杏媚

一、问题的提出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 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 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 岁幼儿 已有说谎的经验,4 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 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 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 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 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 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 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 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

1

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 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 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 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 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 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又如,有的 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有 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 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 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 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 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 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 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二)有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有意说谎的概念

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 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2.有意说谎的成因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却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 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 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 今天得了一颗小红星。”妈妈说:“得了小红星不是贴在《好孩

2

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 的。”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 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发生在五岁以上的幼儿身 上。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发有关。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 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 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 爸爸是个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 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幸福”,过多 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人为滋长了孩子过强的优越感。但 不论物质还是精神追求,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某一方面比 不上别人,孩子便可能以说谎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开脱责任,逃避惩罚

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而滥施惩罚就 是造成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就训斥责备孩子;有 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 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 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 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 打骂,便有意说谎。

这类说谎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 极力减轻错误的力量。例如,为争夺玩具,路路打了玲玲。当 老师来处理时,路路却只承认轻轻推了玲玲一下,而否认打 了玲玲。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犯错误。

3

例如,扬扬在家,本来是他找玩具时打碎了桌子上的茶具, 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打碎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 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推人者不仅否认是自己所 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推的。当然,也有嫁祸于物的, 如找东西吃打破了杯子,不敢承认,便说是小猫打破的。 (4)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 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成人对幼儿说 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父母和教师是幼儿 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如果在孩子面前说了谎,就会使孩子产 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起码为他们的说谎骗壮了胆。 例如:在老师带领幼儿布置室内环境时,看到孩子们很积 极,老师高兴地说:“下一节我们搞评小红花活动,看哪些小 朋友最能干!”可是,老师只是一时高兴说说而已,下一切却 在室外组织起了游戏活动。这使很多孩子认为老师在“骗人”。 老师的行为是无意的,但的确又是在“骗人”,这不能不影响 到孩子。

三、幼儿说谎行为的对策 (一)无意说谎行为的对策 1.正确引导,不应责备

幼儿无意说谎时,他们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想像与现实之 间的界限,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做已经得到的东西,以 假当真,“信口雌黄”。这种“说谎”实质上是幼儿想像的反映, 是幼儿在表达某种愿望,并没有故意要“欺骗”别人的意思。 所以,遇到幼儿以假当真的情况,家长不要过分担心,也不

4

要过分指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从 另一个角度说,这种“说谎”也是幼儿想象力发展比较好的一 种表现。

2.正确对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幼儿的无意说谎,往往与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关。幼 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的,幼儿口语 表达很多情况下是在模仿成人口语中习得。在模仿中,成人 使用的许多词语,幼儿似懂非懂。这样,幼儿说话就难免出 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有时,听见年幼的孩子说些不正确的话, 那是因为他们无法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有时甚至 搞不清“大”“小”和“多”“少”的概念,于是就常用错这些形容 词。面对幼儿这样的“谎言”,一般不应视为说谎,当然,更不 能看作是“品德不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词汇的丰富,这 种现象会逐渐消失的。

(二)有意说谎行为的对策

1.成人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幼儿以模仿为主,成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在 孩子面前不能轻易许愿,不能让孩子觉得成人言而无信,从 而使他们产生“说谎不为过”的错误心理。如果成人真的是有 事不能履行对孩子的诺言,那么就要及时的跟孩子解释原因 并道歉,以挽回不良的影响。

2.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

其实,很多孩子说谎是由于家长为孩子提供了说谎的语 言环境,因此,家长不该给孩子说谎的理由。如有的家长在

5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陈杏媚一、问题的提出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3dz50p0t67f2vc1v0ey6gjog0oh070068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