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0 小石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 A.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B.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以其境过清 .

全石以为底 .

高可二黍许 .

D.潭中鱼可百许头 .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动静结合,笔墨简洁,语言 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文章抓住特征景物,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流露出作者欣赏小石潭美景的愉悦之情。 4.填空。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文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5~9题。

5.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C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据理臆断欤 ..B.以其境过清 .C.心乐之 .

以我酌油知之 .

若屈伸呼吸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D.皆若空游无所依 .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凉)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

(3)凄神寒骨(使……凄凉) .(4)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

7.翻译下列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8.课文第二段写了什么景物?品析本段写景的妙处。

答案:游鱼和潭水。写游鱼,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佁然”形容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翕忽”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动静结合生动传神,突出鱼的活泼可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写潭水则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儿的“空游无所依”,在水中的或静或动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正面写游鱼,侧面烘托水清,两者结合,生动细致,精彩至极。

9.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如何融入自己的感受?

答案:听到“如鸣珮环”的水声,作者“心乐之”,写出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看到清澈的潭水和水中活泼轻巧的鱼儿时,作者说“似与游者相乐”,将自己游乐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写潭上四周景色,突出此地的幽僻,进而点出“寂寥”“悄怆”“其境过清”,文章的情感由此前的“乐”,渐渐变得“寂寥”“悄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排遣不开的郁闷心情。

阅读古文,完成问题。

清白堂记(节选)

[宋]范仲淹

②③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

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

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

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有删改)

【注】 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ɡ):关闭。④绠(ɡěnɡ):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绠不可竭(完,尽) .(2)三日而后汲(打水,取水) .(3)悦人襟灵(使……愉悦) .

11.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其 或 雨 作 云 蒸 醇 醇 而 浑 盖 山 泽 通 气 应 于 名 源 矣。 答案: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参考】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楷模;③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答案: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

13.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嘉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温,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必要的铺垫。

14.下列两个句子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庶几:①或许,差不多;②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答案: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参考译文: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于是就将井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三天之后取水,看到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酷暑的时候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因为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铸、卧龙、云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品尝之后, 让人心旷神怡。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厅堂,叫“清白堂”,又要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

宝元二年记载。

本文写景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移步换景,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小石潭的曲径通幽,游鱼的悠然自得,潭水的空明澄澈,环境的清冷幽寂,都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暂时的喜,喜后的忧,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贬官而生出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自然风物,美好环境,情感等。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毛泽东《沁园春·雪》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纳兰性德《浣溪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2020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10小石潭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A.心乐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A.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以其境过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3bgo2xue347hq70zb090vngk58yua010j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