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

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

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 老师准备:

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

1

【活动过程】 一、聚焦

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

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那我们就来研究水。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 二、探索

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

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4、下面我们来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三、研讨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1)、虽然我们看不见,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水是怎样变成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呢?闭上眼睛想象。

(2)、老师这里有一幅漫画形象地表示出这一过程。(出示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演示)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靠近水面一些淘气的微粒就会跑到周围的空气中,就像这样一个一个跑出去的。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画箭头)叫做蒸发。

2

(3)、像刚才黑板上的水变干蒸发了,我们可以说黑板上的水蒸发了,那玻璃上的水会蒸发吗?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吗?敞开的杯子或盆里的水会蒸发吗?江河湖海里的水会蒸发吗?还有哪些地方的水会蒸发?(小结:只要有水存在,蒸发现象无处不在。)

2、你在透明塑料盒子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1)老师来做个演示实验。

这是三

杯相同温度同样多的常温水,在三个蒸发皿里分别倒热水、常温水和碎冰块,同时把三个蒸发皿分别放到杯子上方,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三个蒸发皿的底部有什么?(注意不要烫到手)

(2)指名到前面摸一摸,汇报观察结果:你观察到了什么? (3)这里的水珠是从哪儿来?水蒸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的?

(4)小结:当水蒸气的微粒遇到较冷的杯底,就像我们同学在很冷的时候抱在一起一样不断地抱成团,几千亿几万亿颗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水蒸气冷却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蒸发后变成了什么?那教室里有水蒸气吗?(用手指一指,问:这有吗?哪儿有吗?也就是说水蒸气就在我们教室每一处的空气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水蒸气?{操场上有水蒸气吗?家里有水蒸气吗?概括的说水蒸气是无处不在的。

4、既然水蒸气就在我们身边的空气当中,大家仔细看一看,你看见水蒸气了吗??你觉得水蒸气是什么样的?(可以用多种感官)。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水蒸气的特点?

5、出示维恩图,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 水蒸气

3

四、拓展

解释: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和水蒸气的有关知识,你能说一说水和水蒸气有什么关系吗?

六、课后延伸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方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便。家里经常有水果,放久了,水分会怎样?变干了,这个时候还好吃吗?马上就要播种了,这是如果土壤里的水分都蒸发了,种子还能发芽吗?大家课后思考,我们要怎样利用蒸发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2、了解雨雪霜露等自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板石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看不见

(时刻)蒸发 无色无味

板书: 水 水蒸气 (液体) (遇冷)凝结 ( 气体)

无处不在

4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 教案教学设计

4.测量降水量

【教材简析】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布置了连续 10 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连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5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2yyq9seyl5uqa87qzsz8c83h0epg60168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