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答:所谓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 美理想等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作的主观评价 和所抱有的态度。

恩格斯在晚年写给两位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女作家信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一 方面认为文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另一方面,他认为倾向性应当自然而然地 流露,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认为,倾向性越隐蔽越好,作家没有必 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在致敏·考茨基的 信中,恩格斯在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又强调了文学应 该有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5、答:恩格斯对于歌德的批评是从历史观点和美学相统一的方法来进行的,属 于一种辩证理性的批评,以冷静客观的分析,而不是情绪化的态度,揭示一个矛 盾的歌德、多思想向度的歌德。、结合歌德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来评价、分析。 这种批评,不是“过度的诠释”,而是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 动,而是实事求是的“对话”活动。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意识,对歌德进行国际 视野和历史视野的评价。提出“德国庸人”的话语。这种批评,体现了全方位的 批评原则:意识形态的审美批评,富有历史感和审美意识的批评,具有宏观的批 评眼光。

从这里可以看到,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种种非难和歪曲,例如非审美 说、政治批评说、党派批评说、庸俗社会学说、道德批评说等等,都是毫无意义 的。

6、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的里,分别就悲剧问题发表了深刻的见 解。他们在信中提出并论证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历史悲剧如何忠实历史真实的 问题。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取材16 世纪20 年代德国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但是,他歪曲了这段历史生活的真实,竭力颂扬贵族运动和贵族代表人物,而把 农民运动放到及其代表人物都放到次要位置上。马克思恩格斯批评了这种错误的 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悲剧问题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悲剧的 社会根源,批评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的悲剧观念,反对从人物的精神因素和心理 性格上寻求悲剧的原因,而认为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阶级矛盾,是历史的 必然要求有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7、答: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真实性,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真 实而客观的反映,也是指文艺必须对客观的社会生活作出“真实描写”“真实地 再现”“如实地叙述”等等。艺术的真实性反映的是创作关系中的客观方面,体 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与生活一致性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推崇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表明对于文艺真实性的肯定,这也 反映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的态度。

8、答:异化一词,原义是“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作为哲学上的概念有 过多种意思。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主体和客体的分裂、对立;费尔巴哈用它说明和 批判宗教,认为宗教是由人所创造,反而统治了人,马克思用异化解释资本主义 条件的雇佣劳动,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批判了资 本主义的制度,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这一概念内涵表现为四个方面:1、劳 动产品与劳动相异化。2、劳动本身和劳动相异化。3、劳动者和人的本质相异化。 4、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9、答: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次提及“人化的自然界”和 “自然的人化”。一般地说,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都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人

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产生的双重结果:一方面,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逐渐 地打上人的烙印,成为人的一部分,自然界属于人的实践改造的对象,并且体现 了人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发展了 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出现了审美意识和美的创造。

10、答: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道德、哲学,其对文学的影 响更为直接,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

政治影响:(1)制度、政策对于推动或扼杀文学的巨大作用;(2)特定的政 治思想对文学思想的深刻介入;(3)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对于文学的有力影响。 道德影响:(1)道德观念是评价文学的基本尺度;(2)道德冲突是文学的魅 力之所在;(3)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矛盾。

哲学影响:(1)哲学思潮深刻影响文学面貌;(2)哲学精神影响作家对生活 的理解;(3)哲学意识表达是作品获得深刻性的条件之一。 11、答:文学的创造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是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 的社会生活。 四、论述题

1.答:(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3)人同人类本质的异化。 (4)人同人的异化。

总之,马克思认为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 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又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2) 异化劳动指原本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异 化。

2.答: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关系,它是物质生产的发展 与诸多的意识形式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一种。

这一不平衡关系表明,对进步这个概念一定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理 解;同样看待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及其之间的关系也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 义上去考虑。

物质生产和艺术之间不平衡地发展是一种关系性发展,它表现为偶然。不平衡关 系状态,是那些从实质的必然性上表现出的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的偶然因素所 形成。它导源于自然规定性。同研究任何事物一样,研究艺术也必须从自然决定 一切开始。

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 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是对不平衡关系的具体说 明。

不平衡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其一,是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某些 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希腊神话 和史诗就是如此。

其二,是在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如莎士比亚同现代 的关系。也可举别的例子。

艺术发展虽然和社会或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不成比例、不平衡,但并不影响 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有密切联系这一看法。马克思是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永

久的魅力的分析来告诉我们这一点的古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非但同那个发达的 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而且还正是那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与结果。

马克思的不平衡原理不是说两种生产总是有着规律性的“不适应”现象,而 是强调两种生产在历史的跑道上,并不是任何时期都是手拉手地齐头并进,对这 两种生产的进步的理解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承认不平衡关系,不是意味着艺 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无关,也不是意味着他们具有某种反比例关系,即不是说物质 生产落后,艺术必然繁荣,或者物质生产愈落后艺术生产愈发展,而是要我们知 道理解相信在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艺术可以发展繁荣起来,物质生产不发 达的国家精神文明也可以建设起来。

3.答: \艺术的公转律和自转律\说法是以地球的公转律和自转律作比,来论述 文艺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社会基础的关系的。马克思早在1842 年《第六界莱因省 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指出:\在宇宙系统中每一个单独的行星一面自转,

同时又围绕太阳运转,同样,在自由的系统中,它的每个领域也是一面自转,同 时有围绕自由这一太阳中心运转。\马克思以这一形象说法所描述出的事物运动 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文学艺术。

我国文艺理论家杨晦在其《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运用了马克 思的这一理论来进行论述的。文艺在社会经济基础的支配下的运动是公转,而自 己的独特发展则是自转。地球可以自转,但离开公转它将不复作为地球存在;而 公转当然也不能代替自转。文学艺术亦然,离开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也 将不可能作为文学艺术而存在,文学自身的运动也决不能够因为其对社会和经济 基础的某种依赖关系所遮蔽或替换。同地球的运动类似,文艺的运动也有向心力 和离心力。马克思认为,虽然许多作家是一个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的代言人,但是 伟大的文学是能够超越某一流行的意识形态之上的。不同的作家如此,同一作家 有时也这样,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来说它可能同时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比如歌 德、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就在于文学艺术活动是有其自己的 特色、原则和精神追求的。

文学艺术和艺术形态之间也存在这种公转律和自转律的关系。文学艺术既有 绕着意识形态的公转也有自转,并且在其运动过程中也同样具有向心力和离心 力。与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相比,文学艺术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是明显的, 甚至某些时候在文学艺术的某些形式中,尤其是在不同的那些把文学视为宣传手 段或单纯功利主义的作品中,其本身就直接实现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4、答:从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基础出发,马尔库塞美学和文艺理论思考的一 个基本原则是,艺术和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既存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 从而使人们摆脱了既存现实,获得解放。换言之,人的解放的根本标志和现实途 径,就是以艺术—文化为手段的心理—本能压抑的消除。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主要内涵是: (1)艺术的异在性和否定性。

他认为特性表现这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创造的世界是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 的或尚未存在的,它是人们的理想和愿望,这是一个不受压抑的现实原则所规范 和约束的自由的世界。二是艺术世界是与现实世界根本对立的,是对现实世界的 否定。艺术对于现实的否定性,不在于它直接高呼否定的口号,说革命性的语言, 而是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

(2)艺术具有间接的政治和革命的功能。

由对艺术和审美的否定性出发,马尔库塞充分张扬了艺术和审美的政治和革 命的功能。一是通过美学形式而具有升华的功能。现实世界造成了人性的压抑和 扭曲,艺术由于超越了直接现实而展现了一个非压抑性的条件,从而使人的本能 如狭隘的性欲得以升华为广泛的爱欲,艺术的革命功能就体现在这种升华之中。 二是艺术和审美具有心灵解放的功能。马尔库塞认为,想象和幻想正是艺术和审 美的特有领域,通过想象和幻想,艺术对于现行的理性原则提出挑战,是对现实 原则的彻底否定,从而艺术使自己具有革命的功能。三是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 感性”、创造新主体的政治功能。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就是能超越压抑性的现

实原则,以感性为中心的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而要建立“新感性”,必须建立新 的社会主体,而新的社会主体的建立,必须最好的途径就是进行艺术和审美的活 动。

5、答:“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解文艺的活动属性于提出

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这一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 心在于强调文艺的精神实践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地使用了“艺术生产”的概念,首 先,这一理论提出,体现了马克思对文艺活动的内在规律的完整思考,按照这一 理论,文艺活动应该包括生产、传播、消费等诸多环节。这一理论标志着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十分关注文学的内在 规律和活动特性,并已经进入到文艺领域自身的思考。其次,艺术生产理论还体 现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辩证理解,这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 何去重新理解传统的文艺活动的问题,显示出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 艺术生产理论提出,也影响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许多人重视这份宝 贵的文学理论遗产,并且得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挥。

6、答:(1)对待任何古典遗产,首先要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自觉地将其放 入“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关系中把握其历史地位,对它的 历史内容与产生的历史作用给予客观准确的历史评价,这一点可以称为历史评 价。唯心主义的文艺批评往往离开一定的“历史范围”,不作具体分析,只是简 单地抽象地论述问题,机械唯物主义或庸俗社会学的文艺批评往往也离开一定的 “历史范围”,不作具体的分析,只是简单地根据一时的功利作取舍。这都不是 马克思主义对待古典遗产的态度。

(2)对待文学遗产,不仅要从历史主义角度评价,同时还要从现代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中含有“批判成分”的、可以 “启发先进阶级”的“宝贵材料”。这一点可以称为“现实评价”。 总之,对待文学遗产,应该把历史评价和现实评价结合起来。

7、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 主义作为观察研究文艺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把握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文 艺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鲜明地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的方向,并且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 治、普及与提高、继承和创新、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界的 整风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作出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的革命文艺指明了前进了 方向和发展的道路,并为党制定文艺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它的基本精神与原则在 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8、答: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从文学史上看一部分文学作品直接地把社 会生活中采取材料,直接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生活事件,不同的角度反映 时代精神,这种现实性作品对生活的关系比较接近。

但在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抒情性作品并不是直接的反映生活,而表达诗人的情 感和情绪,而这种主观性作品是否依靠生活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人的情感来 自于生活。

所以,不论是偏重反映生活的作品,还是偏重表达主观心理,情感体验的作 品,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为基础。

这里较难理解的是那些依靠幻想写出来的一些幻想小说,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 是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否生活为基础?回答是肯定的,童话不过是通过人们 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学的题材、主体来自于生活作者的情感与文学创造过程 中的幻想来自于生活。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新

4、答:所谓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等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作的主观评价和所抱有的态度。恩格斯在晚年写给两位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女作家信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一方面认为文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另一方面,他认为倾向性应当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认为,倾向性越隐蔽越好,作家没有必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2kbr1k0ll3fre38hic91cf865brly010p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