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

产模式的形成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满分:100分

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在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在湖南玉蟾岩遗址、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

解析:“满天星斗”也就是说“多元一体”即多个源头,只有B项能体现出农业的多个源头,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能反映出农业的多个源头,排除。

答案:B

2.(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解析:题目中春秋时期齐国尽管出现铁农具,但长江流域出土农具为青铜制造、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着石、骨、蚌器等,可知当时铁制农具并没有普遍使用,D项正确;中原地区(如齐国)已使用铁农具,但是长江流域的农具仍为青铜制造,A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不是关中平原,排除B项;C项中“中原地区的战乱”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

3.(2018·宁夏银川高三一模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

A.争霸战争频繁 C.少数民族南下

B.生产工具的改进 D.人口的大量迁移

解析:导致黄河流域生态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进步,而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生产工具的改进,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B

4.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从材料中的“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B项太绝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5.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C.都江堰

B.漕渠 D.白渠

解析:从材料中的“蜀守冰凿离碓”“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都江堰,C项正确。

答案:C

6.(2018·广西来宾、河池高三二模)有古代中国民谣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此民谣反映出( )

A.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 B.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 C.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 D.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

解析:民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民众主流思想或思想意识,题目中的民谣内容反映出人们不希望生产、生活组织规模过大,即规模较小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其理想中的生存状态,C项正确;A项中“手工业”、B项中“商品化”、D项中“土地兼并”在题目中没有涉及,排除。

答案:C

7.下面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总的特点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为农业型社会奠基

②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从生产技术看,讲究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堪称世界之最 ④从生产目的看,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讲究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形成独立发展的自然经济模式的生产体系,①②③④都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C项正确。

答案:C

8.(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解析:根据题干“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中所介绍的,未涉及《氾胜之书》中的材料,概括不全面,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9.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 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解析: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是支撑封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表象和表层原因。

答案:C

10.“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C.人口膨胀的压力

B.井田制的瓦解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力来进行生产,以期提高最大产量,来满足人多地少的需要,A项正确。

答案:A

11.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解析:“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困苦,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2.(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俞森《荒政丛书》卷五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满分:100分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在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在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0r6d86iuw5s23r4b01m9s4tl8lgrm00e4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