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目标:1、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3、领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重难点: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
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下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释题、了解背景:
正标题:标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点明文章主题。
副标题: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收到了200多份的设计方案,1951年国庆决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再综合另外3个方案来建筑纪念碑。 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碑芯巨石重达百吨,自青岛运到北京,成品高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吨。碑身由413块花岗岩组成,碑基由
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面积3000多平方米。碑座四面嵌着10幅巨大的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与天安门遥遥相对,上有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
本文是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刚落成,新华社记者周定舫在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行文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题字和碑文,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碑身造型,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十幅浮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100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先烈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进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三、自学完成 1、读准字音:
瞻( )仰 矗( )立 奠( )基 砌( )墙 伟绩( ) 镏( )金
上溯( ) 五卅( ) 朽 ( ) 天堑( ) 镶( )嵌( ) 发髻( ) 2、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瞻仰: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4、理清课文思路。
5、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以及观察点。
6、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的?(提示:看第2—3节)
7、“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结构是怎样的?
8、课文4、5段主要介绍哪些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9、碑的正面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呢?碑的背面碑文写的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四、回答讨论质疑点拨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2、理清课文思路。
3、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以及观察点。
4、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的?(提示:看第2—3节)
(2020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1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