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现代汉语之文学作品赏析方法及答题技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代汉语之文学作品赏析方法及答题技巧 一、文学作品 1、从版权的角度,通常指各种书面的原著。不论其价值或目的如何,性质属纯文学的、科学的、技术的或完全是实用性的,均为文学作品。 2、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美与感情效果衡量都具有巨大价值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 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 再次,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文学作品或者其中某部分的表达效果是指文章整体或其中的部分的语言,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 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表达文章的内容所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一篇文章,为了能更好地表情达意,需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1、表达方式 2、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 3、选材剪裁 4、结构技巧 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1、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但是,生活中,\表达\的范围很广,例如绘画、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体育更是与众不同,它用身体的运动直接表达锻炼和竞赛的文化含义所谓\表达方式\是人类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及感情色彩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①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详情可参考词条记叙文。

②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③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④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 议论文 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⑤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 江河 、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2)使用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表达功能。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①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 客观事物 。

②表现主观: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

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1)铺垫悬念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便于理解的方式来说:就是将之后的情节和结果在之前给予一定的提示和线索,能够使人充分联想的一种技术。用专业的方式来说:悬念就是通过伏笔引起连续性思维的手法。

①使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②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一波三折,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④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⑤推动情节发展。

(2)照应

照应也叫“呼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要有所交待。照应的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使用、安排材料的问题。使用得体,能使材料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

有了照应,就容易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紧密,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得更鲜明,能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讲究照应,文章前面要作好交代,或埋下伏笔,这样才能前后贯通,使文章内容严谨有序、浑然一体。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文题照应

标题意思鲜明,行文中多次点题,语不离宗,可使中心突出;

标题意思较为含蓄,读者一下子不能了解透彻,这就需要在行文中做出交代,把题目含义点明,形成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题照应有时在文章的首段出现,或开门点题,直接抄写题目;或紧扣题目,变换语言形式,在段首中表现出来。

如《索溪峪的“野”》(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第1组第4课)的第一自然段:“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出了游览索溪峪的整体感受,紧扣文题,形成照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文题照应有时在整篇文章中不时出现,提醒读者,加深印象,深化主题。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第3组第10课)中,残疾青年说到两次、“我”说到一次“别饿坏了那匹马”,有力地照应了文题,突出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善良高尚的道德情怀。

文题照应有时放在文章的尾段,篇末扣题,卒章显志,以深化文章的主题,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彩色的翅膀》(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第2组第7课)的最后一段,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这一段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说明蝴蝶已经安家海岛,突出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②上下文照应

上下文照应也叫前后照应。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围绕一件事或一个问题,随时自然合理地加以照应,使内容材料统一到一条主线上,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印象鲜明。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以保证事情完整清晰、思路更加明确。这种写法必须注意的是,前后照应的内容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应有一定的间隔。

如《用心灵去倾听》(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第3组第12课)中就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第5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与第15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相照应;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10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相照应。由此,既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又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第3组第10课)中,第2自然段讲到李大钊“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在第6段做了交代:“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第13段中,敌人一拥而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面第6段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互照应。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当时革命的局势非常严峻,不禁为李大钊担心,更加促使我们认真地去阅读文章,去感受革命先烈的忠于革命和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再如,《藏戏》(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第2组第7课)前三个自然段提出了三个问题,概括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在下文中依次照应:8~16自然段照应第1自然段,说明了藏戏“带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照应第2自然段,说明了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照

应第3自然段,说明藏戏“演出时间长”的特点。由此,读者感受到了作者驾驭材料、结构设计上的功力,也了解了中华传统戏曲的魅力。

③首尾照应

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互相关照、互相呼应。开头讲的内容,结尾要做出相应的交代。这样一来,既带给读者以首尾圆合、结构浑然一体的感觉,又起到了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在《山中访友》(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第1组第1课)中,作者在清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山中访友,傍晚又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首尾照应,足见山中访友不虚此行,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第3组第10课)开头交代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这样,可以使读者得到的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再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第5组第19课)开头写“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引起下文,结尾处又写“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从而呼应开头,深化主题。这样既强调了主题,加深了印象,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联想、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4)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抑扬结合:抑”是贬,批评之意,“扬”是褒,赞美之意。所谓“抑扬结合法”,是指作者通过褒贬来立意——评判人或事物的技巧,常见的有“先抑后扬法”、“先扬后抑法”、“抑扬并举法”。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属于写作手法中的一种,也是较常见的一种。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归\为动作),形成意境和形象、动作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拟人又不可

现代汉语之文学作品赏析方法及答题技巧

现代汉语之文学作品赏析方法及答题技巧一、文学作品1、从版权的角度,通常指各种书面的原著。不论其价值或目的如何,性质属纯文学的、科学的、技术的或完全是实用性的,均为文学作品。2、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美与感情效果衡量都具有巨大价值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04up9ju7i8mpoj7ocb09o8y29wtcx00yy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