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语文二轮 第一章语文基础再强化 微专题五文学常识(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微专题五 文学常识

一、读一读

1.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是常识性的文学问题,一般难度不大,注意“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

2.对于名著类题目,建议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对每部名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主要人物及其性格,艺术特色等要加以整合,力求系统化。 二、练一练:熟悉题型特点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印度作家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其重要诗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作家冰心、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影响深远。

B.通过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高老头》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最大的变动,就是金钱取代门第,成为主宰一切关系的“上帝”。

C.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非常注重推陈出新,他的喜剧和悲剧常常不是单纯的,而是错杂的混合体。比如《哈姆莱特》在女主人公奥菲莉娅不幸溺水身亡后安排了两名掘墓人一边挖坟坑、一边插科打诨的场面。

D.《红楼梦》中荣国府的管家媳妇王熙凤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但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最终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答案 B

解析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作品。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老人与海》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美国的海明威。

B.“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这副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C.鲁迅很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阿Q正传》中衣箱寄存、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代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D.当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他悲喜交加,悲的是这么多年来他对侍萍的苦苦思念,喜的是侍萍还活在世上,还能与他重逢。 答案 D

解析 “被自己赶出家门”说法不当,侍萍是被周朴园父母赶出家门的;周朴园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 3.下面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A.《哈姆莱特》的剧情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实,反映的却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末期的社会面貌,以及莎士比亚人文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

B.《哈姆莱特》的剧情波澜起伏,鬼魂、戏中戏、误杀等情节是剧情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些重要情节都以哈姆莱特的性格及其发展而展开。C.《红楼梦》中写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比他人的出场,完全是为了显现她鲜明的个性、张扬的作风。

D.《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等层面,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答案 C

解析 C项并非完全是为了“显现她鲜明的个性、张扬的作风”,也有显示她身份、地位的成分。

2

高考语文二轮 第一章语文基础再强化 微专题五文学常识(1)

微专题五文学常识一、读一读1.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是常识性的文学问题,一般难度不大,注意“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2.对于名著类题目,建议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对每部名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主要人物及其性格,艺术特色等要加以整合,力求系统化。二、练一练:熟悉题型特点1.下列有关文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zrnk3ohd63bj0w6iip07zlrl1bk8m012z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