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最新整理生物大分子药物讲解学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生物大分子药物

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迅猛,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这导致其具有与小分子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和核酸药物4 类生物大分子药物为例,综述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及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 关键词] 生物大分子药物;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核酸药物;药代动力学

生物大分子药物是指一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源自生物体内并被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生物大分子,狭义上也称为生物技术药物。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得以迅猛发展,其种类也日趋增多。目前生物技术药物包括DNA 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疫苗、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和细胞因子药物,也包括蛋白质工程技术生产的上述产品的各类修饰物,还包括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及病毒和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等。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设定合适的给药频率和给药剂量,明确药物是否可以到达相应的靶器官等。但不同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使其在生物体内的处置过程变得更为复杂(见表1),也给药代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分别围绕蛋白多肽药物、mAb 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和核酸药物,对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1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体内吸收

生物大分子药物包括蛋白多肽药物、核酸药物、ADC 药物和mAb 药物等, 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 700)相比,其相对分子质量(1 500 ~ 150 000)较大,不易被吸收,同时存在口服后易被消化道酶降解破坏的问题,各种生物大分子药物在吸收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的特点,在此一并阐述。 1.1 给药方式的选择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由于存在不易被吸收、消化道降解等问题,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极低。目前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药物均选用肠道外方式给药,主要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其次是皮下注射给药,少数也可以肌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时,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峰值,但易产生安全性问题,同时长期多次静脉注射给药存在患者耐受性不好等问题,另外静脉注射给药一般需要在医疗机构完成,容易带来较高的费用。为了解决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途径带来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2 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口服用药;二是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物吸收机制研究。大量研究集中在前者,如近期发现羧甲基纤维素-弹性蛋白(CMC-EIa)作为蛋白酶抑制剂可以很好地抑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的活性;吸收促进剂如脂肪酸、胆盐等,可以可逆性地打开紧密连接而提高胰岛素的渗透性。但蛋白酶抑制剂容易造成体内蛋白酶的缺乏,而吸收促进剂容易损坏生物膜造成局部炎症。此外,载药系统如纳米、微球、脂质体以及衍生化或化学修饰也是研究如何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用药的主要方法。环孢素是一种预防同种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发生排斥反应的药物,特殊的环肽结构使得其口服后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一项meta 分析数据表明,山地明(环孢素的普通制剂)是新山地明(环孢素微乳化口服液)生物利用度的76%,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显著低于新山地明,提示新型载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蛋白多肽药物的吸收。但总体上成功案例很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1.2 皮下给药的淋巴转运

1958 年Malek 等首次发现外源性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淋巴转运,之后抗体等的淋巴转运也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皮下注射给药时,大分子药物可以通过组织间液的对流运输进入淋巴循环,继而随淋巴管中淋巴液的单向流动运输至静脉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皮下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会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子载电荷量以及给药体积与给药部位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如年龄、体质量也会对同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导致出现较大的差异。一项在绵羊体内开展的实验显示,皮下注射给药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药物(5-氟-2'-脱氧尿苷为246.2,菊粉为5 200,细胞色素C 为12 300,IFN-α 为19 000)在绵羊淋巴液中的累积回收率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提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 的药物,其大部分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此时淋巴转运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暂可忽略不计。相对分子质量为19 000时,约60% 的药物被吸收进入淋巴系统。这也意味着淋巴转运在常见的蛋白多肽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 500 ~ 70 000)和核酸类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6 000 ~18 000)皮下给药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一般为150 000 的mAb,皮下给药时几乎都是经过淋巴系统摄取。

正常生理情况下,淋巴流量和流动速度均不大。人在禁食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约产生1.0 ~ 1.5 mL 淋巴液。这使得皮下注射给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被吸收,如mAb 通常需6 ~ 8 d 达到峰浓度。故推测淋巴转运的贡献率会对药物的达峰时间产生影响,这也是生物大分子药物皮下注射给药后达峰时间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同时有研究指出,由于在皮下给药部位以及转运至淋巴系统的过程中存在降解,故生物大分子药物皮下注射给药后吸收越快,其生物利用度可能越高。

2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体内分布和消除 2.1 蛋白和多肽药物

蛋白和多肽药物因相对分子质量大、亲水性强,导致其在血管外室分布较低,静脉注射给药后大多符合二房室模型特征。和小分子药物不同,蛋白和多肽药物存在受体介导的靶器官特异性摄取,会影响其在体内的分布。蛋白和多肽药物在体内不会经历传统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代谢反应,其主要是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被降解,产生的氨基酸进入内源性的氨基酸库,被重新运用。 2.2 单克隆抗体药物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可得到由单一B 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抗体,称为mAb。20 世纪90 年代末,自首个嵌合mAb 获批后,治疗性mAb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治疗方面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mAb药物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鼠源mAb,嵌合mAb,人源化mAb 和完全人源化mAb 4 个阶段。目前已获批的mAb 药物均属于人免疫球蛋白IgG 家族,其与内源性人免疫球蛋白IgG 有相似的结构和相近的相对分子质量(150 000)。 2.2.1 分布

mAb 极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亲水性使其体内分布呈现2 个特征。一是mAb 在体内分布多呈现二房室模型,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15.7 L)均比较低,mAb 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其次是间质液和淋巴液。虽然血浆和间质液之间存在对流运动,但正常组织中血浆蛋白和mAb 药物的净流动是从血管中流出并进入间质液。一旦mAb 药物进入间质液,就可以与细胞膜上的靶标结合,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同时,由于淋巴管的直径远大于血管上皮细胞间隙,不与间质中靶标结合的药物可通过淋巴系统再循环至静脉系统。二是给药后mAb 药物在不同组织的分布出现差异性。主要的原因有3 个方面: 1)不同组织毛细血管的孔径和血液灌注存在差异性。如脑组织是药物最难分布的器官,mAb 药物在肾脏分布最多,其次是肝脏、脾脏,脑中分布最少。2)mAb 存在自身靶向性,不同组织靶点的表达水平会影响其在体内的组织分布。3)mAb 药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携带的电荷量等对通过毛细血管时的孔径压力造成影响。 2.2.2 消除

mAb 药物在体内的清除率(0.066 ~ 1.33 L· d-1)很低,半衰期为数小时或数天,差异较大。mAb 药物具体的消除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讨论的消除途径主要存在3种:1)传统的蛋白酶水解。mAb 药物因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不会在肾脏直接滤过,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降解为肽段,被机体重新利用。这种水解是非特异性的,在mAb 药物的消除中贡献率也比较低。2)溶酶体水解。mAb 药物可以与细胞表面膜结合型抗原结合或与细胞表面Fcγ 受体结合后内吞至细胞内,也可以非特异性吞饮的方式进入细胞,然后被细胞内的溶酶体降解成肽段和氨基酸。3)免疫系统清除。机体除了存在膜结合型抗原外,还存在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可以与单抗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同时mAb 药物可能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而产生抗药物抗体,mAb 药物与之结合后随即被免疫系统清除。 2.3 ADC药物

精品文档

最新整理生物大分子药物讲解学习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生物大分子药物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迅猛,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这导致其具有与小分子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和核酸药物4类生物大分子药物为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zabe4mhpg3gznb0gt563y3j84vsq000ag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