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1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100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看重我国的作用和影响,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世界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坚持统筹兼顾等方针原则,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正确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党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城乡、

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必须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二十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特征: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二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加快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五是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务繁重。六是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七是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八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九是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的影响日益广泛,同时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情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十是社会总体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二〇〇三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制定科学的奋斗目标和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断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蓬勃生机的根本保证。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2011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100题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z36w9slgh6vudb8ceq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