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 理解《永遇乐》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 评论《永遇乐》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 3. 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借这些古人古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历史事迹 蕴含的情感 【学习任务】

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你认同谁的说法?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因,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第 1 页 共 5 页

学习活动1: 交流预习作业,把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运用,理解词人情感。

学习活动2: 深入思考,完成短评的写作,并分析范例。

范例一:我更认同岳珂的观点,这首词用典太多。诗词的根本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很好地传递情感,那么诗歌本身就也失去了其价值。《永遇乐》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刘义隆的典故中还包含了霍去病的典故。其中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的典故相对较为偏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些繁多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却步。文义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杨慎说谓用事多者不解词味。然而解词味者就一定能喜爱这首词吗?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子曰:“过犹不及”。的确,少量的典故能为诗词增添文化历史底蕴,然而大量的用典却会在词中堆砌,有卖弄之嫌,也让人读而无趣,掩盖了整个词作的文采与豪情。这也就是为何辛词会被评价为“掉书袋”的缘故了。

范例二:我更赞同杨慎的说法。 首先典故虽繁多,却能紧扣题目。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自然合理,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首尾圆合。五个典故之间不

第 2 页 共 5 页

可分割,浑然一体。其次,用典可使情感和思想表达地更含蓄。《永遇乐》用典不是展示作者知识的丰富,而是源于作者表达复杂情感的需要。辛弃疾不是简单地抒发抗金豪情,面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他忧心忡忡。鉴于他是“归正人”的身份,得不到南宋朝廷的真正信任,所以很多事情不便明说,只能通过典故将自己壮志豪情和爱国忧心隐晦地表达出来。最后典故虽多,但全词语言却简洁疏朗。如刘裕的典故采用眼前之实和想象之虚结合的手法写出,非常自然。所以典故虽多,却并不晦涩,言有尽而意无穷,更有玩味之处。综上,我认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虽然多,但却运用得很精到,体现了辛弃疾高超的艺术技巧。

学习活动2:小组合作,制定文学短评写作评价量表,总结写法。

推荐的学习资源 梁衡《把栏杆拍遍》 课后练习 任选一题

1.前人评价辛弃疾词作的创作是“才人伎俩,真不可测”,称赞辛弃疾高超的创作水平。阅读课后作业单上的一组辛词,选取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尝试写一则400字的文学短评。

第 3 页 共 5 页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永遇乐》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2.评论《永遇乐》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3.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永遇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yheo88d8g7g2499ip734mu7526kg600fr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