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输入输出理论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输入输出理论及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自从美国应用语言学家 Krashen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输入理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使人们对外语教学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Swain 就是在 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说”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学说”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笔者认为这些理论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文拟就语言输入和输出学说展开讨论并就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及应用做初步的探讨。

与输入输出理论相关的概念

一、Krashen. 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学说

输入学说旨在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的,它认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习得者理解稍高于他现在水平的语言输入。如果学习者习得了 i 条规则,那么他要习得的下一条规则便叫 i+1。Krashen. 给输入学说定义时说:“人们习得 i+1,即自然法顺序中的‘下一条’规则,是通过理解含有其规则的语言输入实现的”。

Krashen 认为有效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他认为,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不可理解的输入简直就是噪音。他还举例说,语言的初学者听外语广播及谈话是浪费时间。孩子们如不理解电视节目的语言,从中受到“教育”也徒劳无益的。相反第二语言教室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教室里教师可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

2,趣味性或恰当性。要想使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用,就需对其内容进行加工,使习得者对之感兴趣。Krashen 认为:“要使学生对语言输入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意义上”。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学习。Krashen 把“无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叫做语言的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他还强调,有意识的学习只能使学习者“认识” (knowing about) 一门语言,或者说有了该语言的有关知识。而要让学习者能使用它,则必须由习得过程来完成。就像儿童学母语一样,外语学习也应该用语言进行社会性的交际,从而使学习者习得该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有足够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i+1 便可自然完成。如果其目的是习

可编辑范本

得而不是学得语言,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4,足够的输入量。该学说认为要习得一个新句型单靠几个练习甚至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数小时的泛读以及许多的讨论才能完成。初学者还要进行大量的消遣性阅读,每晚至少保证一个小时。

Krashen 对以上特点还做了两项补充:一是要注意使情感过滤 (Affection filter) 最弱,而不是处于防御状态。他认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检测,也不是让学生暴露缺点,而是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以进一步习得语言。二是帮助学生从课外获得更多地输入,他还认为要使学生从非正式的环境中自我提高,仅有课堂内的教学是不够的。

从认知的视角,以上强调的是注意到的输入 (apperceived input) 和理解了的输入(comprehended input) 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和区别。我们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输入,可能摄入 (intake) 的是注意到的并理解了的那部分输入,也只有这部分输入才对学习者的输出起作用。 二、Swain 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学说

虽然 Krashen 的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该理论存在着较大的漏洞。Swain 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创立了“可理解性输出学说”(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她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很重要,但它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性输出。语言的输出或产出同样有助于增进语言的习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对学习者达到更高的语言及应用语言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Swain 指出,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注意” (noticing) 功能。语言输出能帮助学习者发现他们想要表达的语言与实际能够表达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差距。对语言差距的注意通常可以通过对话者(如教师、同伴或听话者)的反馈获得,也可以在说话者无法找到合适的目标语表达形式(如词语、语法结构)来表达想说的意思时获得。不管以何种途径,对语言的注意能经常激活学习者内在的与二语习得有关的认知过程。

2,反思或元语言功能 (reflective or metalinguistic function)。对语言的注意能够帮助学习者积极反思已经掌握的有关目标语的知识,并有意识地解决他们中介语 (interlanguage) 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输出可以使学习者更多地参与句法认知处理,而不是仅仅参与理解所需的语义认知处理,从而提高学习者语法或句法上的准确性。

可编辑范本

3,假设验证 (Hypothesis testing) 功能。语言输出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验证平台。当他在进行语言产出时遇到困难,就会运用其母语或二语的交际能力和认知机制对目标语不断做出假设并对此假设不断检验和修改的过程。这一过程可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尝试新规则并加以修正的机会。

对于汉语二语习得的启示: 基于可理解输入的启示

1,分级,分班教学。二语学习者的基础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动机不同,因而水平并不是相同的。要实现足够量的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输入,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前了解学生的水平,并进行分级教学,使每个班学习者的水平不会相差太大,这样有利于选择语言输入材料,确定授课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2,全面了解学生。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接手学生前,最先做的事应该是了解学习者,不仅仅是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还包括学习者的动机,性格,学习风格等。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语言输入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互动。

3,充分准备输入材料。克拉申指出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非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不可能产生语言习得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所有的授课时间来提供更多的可理解输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准备充分的语言输入材料,教师要抛开教学参考书,甚至可以自己选择或编写教材,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电台、电视、杂志等途径找到最新的适合学习者的输入材料。教师提供一些适当的真实的听读材料,可以引导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4,合理使用母语和目标语。研究表明母语的使用并非只起干扰作用 (Krashen,1980)。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水平来调整语言的使用。在目标语的使用当中,教师常常疏忽学习者的反映,很少顾及学习者是否理解,这就违背了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作用。创造一个目标语环境是输入假说所要求的,但在目标语无法被很好的理解,辅以母语也是必要的。

5,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和策略。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有多样性。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6,注重学生情感因素,降低情感过滤。高情感过滤会阻碍语言的吸收,从而给语言习得造

可编辑范本

成困难。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友好、舒适的语言环境,帮助学习者树立自信心,克服紧张、焦虑、害羞等消极情感,降低他们的情感过滤,使学习者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基于输出理论的启示:

1,转换教学模式,重视语言输出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英汉语,教授他们学习方法,在长期的语言输出练习中提高汉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口语输出,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语言上的缺陷,帮助其改正,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资源加以练习,从而达到流利的语言输出。 2,设计合适的语言输出活动

输出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持有的假设,但是,受语言学习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因此,注意到这些不正确的假设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尤其重要。在口语课堂上,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活动形式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够修正不正确的假设。

(1)小组讨论或对话。对给定的题目进行讨论或编简短的对话。学习者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会修改不正确的假设,从谈话对象得到相应的反馈,并且这种形式更加自由,能够引导出更多的输出内容。

(2)复述课文。这种语言学习形式非常有效。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 (3)辩论。这种活动适合于汉语水平中等以上的学习者,因为辩论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入基础和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辩论之前,学习者要搜集资料,从而得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而辩论过程本身就能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输出语言。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

教师要转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角色,启发诱导他们开口说话。有些学生不喜欢当众发言,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在小组成员的范围内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的语言输出。老师的亲近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输出活动,和蔼可亲,愿意随时提供帮助的老师更容易鼓励学生的输出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影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可编辑范本

语言输出的基础是输入,输出是对输入知识的检验和强化。在加强听读训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说和写的培养。学生要顺畅流利地表达自己,首先要牢固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口语语言的特点,然后通过大量的口头练习内化知识,真正掌握其用法,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结语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本质,是建构认知结构,学生就是认知结构中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外语知识和教学实践,而且要不断吸收新的二语教学理论,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要求。教师不应该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建构学生对输入信息的认知结构,而应当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语言教学的正确定位,来构建和传输给学生新的信息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一起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技能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输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输入的输出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在大量输入的前提下进行的输出操练,能够迅速提高语言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输入质量,充分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输出实践。有效的语言吸收,不仅依赖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解教材内容,更有赖于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只有进行不断实践和大量的操练,语言输入才能被更多的吸收,才能使语言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输入、摄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的三个过程,而教学活动对输入和输出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绝对完美无缺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习者使用该种语言。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能灵活运用该种语言。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吸收大量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使用目的语。所以,在语言教学中要注重有效的输入,使学生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化。要进一步强调其语言能力的输出,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要从侧重于语言形式向侧重于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转变,让语言的交际功能、认知功能和创作功能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刘颂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一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商务印书馆,2004 年 7 月,第一版。

可编辑范本

输入输出理论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输入输出理论及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自从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输入理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使人们对外语教学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Swain就是在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说”(ComprehensibleInputHypothesis)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ye6r2lpzp1lh1d7s0l19lpyv23wp8008j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