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一)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培养朗诵能力。 3.积累羁旅诗相关知识。

4.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学会羁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历史上的佳作更是灿若星河。在座的同学们一定也掌握了不少诗词名篇,那么,我们来一场温故知新的诗词大抢答,同学们敢迎战吗?通过四首学过的诗词的回顾引出——羁旅诗。下面就以《商山早行》为例来了解一下羁旅诗。

展示羁旅诗的概念: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情感的诗歌。

明确学习目标

1、知人论诗,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深入理解,赏析诗歌,领会情感,学习方法。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解作者

温庭筠, 代 、 。本名 ,字 ,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其他方面由同学补充)

写作背景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

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明确两点:1.作者认为杜陵是故乡 2.宦游表明作者仕途之路不顺

二、与君山中初相逢——读一读、译一译 1、初读,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2、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 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价。 4、全班齐读。 5、结合注解翻译诗歌。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赏你之妙 赏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补充)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3.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4.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两幅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凄清冷寂 、温馨美好 感

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结

这首羁旅诗选取了 等典型意象,运用

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 ,对家乡的 以及 的落寞情怀。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晓你之法 羁旅诗 选取典型意象 运用表现手法 表达思想感情

五、它山之石以攻玉——学以致用

1、运用羁旅诗的解读方法去解读课前背诵的诗。 2、解读新诗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教师寄语

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愿同学们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板书设计 商

山 羁 选取典型意象 早 旅 运用表现手法 行 诗 表达思想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情感。

3. 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诗风。 教学重点:

读诗,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关键:

熟读并牵引思乡情结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齐上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感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中涌动的爱和哀愁。

二、板题释题

1.师板书并让学生读诗题

(1)舍的读音:shè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当时只有杜占和自己在一起,其余的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2)诗题中蕴含的信息

点明时间:月夜;情感:忆(思念)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思念对象:舍弟 三、整体感知 1.读诗

(1)自读:学生自由读找出认识的字并正音 戍 shù 军队防守 (2)练读: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读律诗讲求平长仄短,练习朗读

(3)朗读:情感是思念,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语气读 2.译诗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每联写了什么内容。 3.感知

(1)情感:同学们读懂了这首诗,那我考查一下,月夜忆舍弟的原因用原诗回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造成忆的最根本原因是:未休兵。烽火未断,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 (2)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记录的是战乱中与弟分散,思念弟弟。如果我是杜甫我可以这样记录。

(3)律诗改绝句 忆舍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这样由律诗改绝句是不是可以,我认为前两联和忆弟无关,你的想法呢?(学生讨论)

4.赏析 (1)表现手法

首联,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一响就开始宵禁了,“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这里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塞景象。烘托战争气氛,也是为什么怀念弟弟的原因,在章法上,这一句与下文中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呼应。秋边一雁声,从地上写到空中,秋日、边地、雁声,起引起了“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让人想到了什么?一是秋天是大雁南归的季节,诗人流寓他乡,闻雁声而起思乡怀亲之情。二是古人称兄弟为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一)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培养朗诵能力。3.积累羁旅诗相关知识。4.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2.学会羁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教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ybt911gn64g4gh0kzl91od1e2lmz900xs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