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安徽省绩溪县桂枝小学(245300)周新高 一、背景描述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我校语文、数学教研组在本期的研训活动中引入课堂观察技术,是一次尝试,意在原来观课议课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观课的技术性,增强议课的实效性,其最终目标是引领全体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进行较为深入地关注、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比较、分析、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他人课堂的完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在本期的语数公开课中,本人根据教研组的安排就“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项观察,提供观察现场的有高年级语文2节,低年级语文2节,低年级数学四节,这八节课分属四个课题。(这也是本期我校研训工作的一项改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让采用常规观课议课方式的教师也换一个角度,在议课时更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判断,通过对比进一步对教材研读、教学处理、目标定位与把握、课堂组织等方面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二、问题统计

1

在进入观察角色之前,本人认真学习了《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通过研讨,并结合以往观课议课的经验,从问题的意义类型角度,将课堂提问归纳为以下几类:

1、常规管理性问题:包括教学组织问题;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问题和非知识性的环节过渡问题。

(1)教学组织问题:如“这一小组完成了吗?你们准备好了吗?等

(2)对学习态度、情感的引导评价问题:读书声音要怎样啊?对听的同学提个什么要求?等。

(3)非知识性环节过渡问题: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喊一喊角的名字好不好?

2、判断性问题:他说的对吗?是不是这样?会不会读? 3、识记性问题:哪里有角?什么角?十位上的4表示? 4、理解性问题 :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观点的?这两个“4”一样大吗?为什么?

5、发散性问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呢?

6、无关性问题(低效、无效):同不同意?好不好?是吧?记住了吗?

整理结果如下:

1

教A B C D E F G H 合 计 师 百分数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比 平均 据 数 比 数 比 数 比 数 比 数 比 数 比 数 比 数 比 问题 常规23.2 17.25 管理15 18.5 23 27.1 24 28.2 30 33.7 9 25 5 8.8 21 25.6 11 13.6 性 判断17.13 23.0 19 23.5 25 29.4 26 30.6 21 23.6 5 13.9 10 17.5 15 18.3 16 19.8 性 识记16.16 22.3 22 27.2 17 20 18 21.2 16 17.9 1 2.8 9 15.8 28 34.1 22 27.2 性 理解15 20.1 24 29.6 13 15.3 10 11.8 12 13.5 15 41.7 21 36.8 13 15.9 12 14.8 性 发散0 性 0 0 0 3 3.5 4 4.5 5 13.9 9 15.8 3 3.7 4 4.9 7.5 4.7 无关6 性(低4.5 1 1.2 7 8.2 4 4.7 6 6.7 1 2.7 3 5.3 2 2.4 12 14.8 效、无 效) 合计 81 85 85 89 36 47 82 81 74.5

三、结果分析

A、B、C、D四节为低年级数学,E、F两节为高年级语文,G、H两节为低年级语文。

(一)课堂问题数量分析。

1、低年级的课堂问题密集度大,且时段(每10分钟为1时段)分布较均匀,经整理后每个时段约为20个问题,这些问题指向清楚,目的单一,难度较低,句式简单,反映出低年级课堂的教学特点:一方面,学生由于年纪小,语言分析表达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将一个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作出清晰明确的判断、分析,并迅

1

速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能力差,同时也正是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期,教师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形成坐、写、说、听各方面习惯,通过问题来激励、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由此导致低年级课堂常规管理性问题多,课堂问题总数量地多的结果,符合低年级的课堂特点。

2、数学课堂的问题密集度比语文课堂高。这也符合课程本身的特点,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藉文本这一平台展开对话与交流,文本的客体地位相对独立,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剖和再处理,把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文本学习中吸取知识,发展思维,长进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分拆成一个个的问题阶梯,学生在拾阶而上的历程中必然要一次次地走进文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寻找、比照,思考、建构,由此,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自己阅读的时空,教师提问数量相对要少些。

而数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是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文本、内容通过教师再处理后,分散贯穿在全课的始终,学生从感知、了解到理解、应用的过程即是答疑、释疑、质疑的问题引思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目标的落实,对课堂的个性化解读均蕴含在一个个问题之中,因此,数学课堂提问、答问的过程即是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问题数量多是必要的,合理的,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

(二)课堂问题类型分析

1、数据统计表明:与知识学习有关的四类问题中,判断性问题,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三类问题所占比例较重且较均衡,发散性问题偏少,反映出我们的课堂目标指向明确,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重视调动学生的认知与经验积累参与到新知的构建中来。结合数据和观察现场实录分析,判断性问题偏多,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判断,对知识本身的判断、对自身认知程度的判断,而其中有不少是无意义重复、判断,比如:“你们同意吗?”“这样是吧?”。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我们老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认知感受,重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以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在提问这一细节上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出提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进一步折射出老师们在备课时对课堂问题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包括知识学习的递进性问题、学习态度情感培养的评价性问题等)。

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力点,也是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散性问题过少是课堂缺少生机活力,课堂内涵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课堂开放理念不够,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是按环节走的,环环相扣,担心因开放而误时误事,由此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聚敛多发散少。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1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安徽省绩溪县桂枝小学(245300)周新高一、背景描述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我校语文、数学教研组在本期的研训活动中引入课堂观察技术,是一次尝试,意在原来观课议课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观课的技术性,增强议课的实效性,其最终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y4m42ahgz9pugm7qnnb9acj39qq6000el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