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超脱中的教育执着 ——读《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有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超脱中的教育执着 ——读《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有感

作者:杜学元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1期

偶然之间接触到了由孙刚成著的《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不经意地翻开书页,竟然产生了一种离开喧嚣世界的宁静感。作者借助自己长期喜爱有加和不懈追求的教育感受,立足人的需求本位,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文字间浓浓地传递出教育的真意与温暖。慢读细品,恰如在物欲横流的浮躁时代飘来一缕轻风,别有一番韵味,且引人深思。

该书旨在唤起教育本真的回归与正确教育信念或理想的建构。书中,作者从教育本质与生命教育诉求谈起,在“静待花开”的诠释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摒弃学术的浮华和现实世界的喧嚣,依稀看到静夜待放的花苞,让人忽然感觉静待花开的育人观并不高深和遥远,反而真切感很强,亲切感很浓。此种沉浸其中不愿跳出的感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教育信仰转变与理想追求,让人顿生理想与现实的混同感和乌托邦之境与精神至上的纯然相合之意。正如作者所言:“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并通过教育引导与自我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在这一目的和追求的引导下,教育关注点和实践视角首先需要回归生命元点;并在尊重学人人格与成长规律和人文素养涵养规律的前提下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尚真、求实、追求学术和文明程度提升的自由时间、空间和机遇,让人人获得并能够享受到“静待花开”的“闲暇”时间和期待之美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之中,人们需要向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学习,实现从必要的乌托邦到教育信仰支撑下的精神超越,让每一位教育者成为有教育信仰的追求者和“布道者”,并逐步养成自觉、自为和自然的行为状态,在做温暖的教育中自主成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幸福人生,而不再是知识或者他人言论的“传声筒”或教书匠。

这种美好教育蓝图是一种理想,绝不是简单的乌托邦或“理想国”,而且这种理想的教育并不遥远,它的实现途径就是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质、可能和生活基础,“以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自主学习的合作探究和培养人文素养与公民意识的通识教育等为主体的教育变革或大道重归”为取向,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人本。变革之后,定会美好教育、美好生活!

当然,体验书中纯净的美好,必须放平心态。正如作者的教育语录“学会放弃,人才能拥有意想不到的东西;也只有学会放弃,人才可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喧嚣的世界里,人之为人不能为物欲所蒙蔽,更不能为生物实体之人所满足;而应该时刻反观内心,“反求诸己”,慢下来,静下来,走进自己的心底,融入安宁而美好的自然和人文之中,让纯净的心灵丰富起来,让人成为精神实体之人,成为自我实现之人。

“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正能量传递,在温暖对方的同时成就自己的幸福”。教育之本在于爱人,在虔诚的教育信仰基础上爱人、欣赏人、“引渡”人;真教育者眼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比两片树叶之异更清晰、更强烈,比娇嫩的花苞更值得期待、更具变化的美丽与魅力。但是,教育之爱并非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而是一种爱的集聚与孵化,教育者爱心愈浓,学生成长愈好,则师生之情愈美好愈温馨,二者相得益彰,不是消耗,而是倍增。生活之中同理,夫妻之爱,朋友之爱,亲子之爱……,无论何者之爱,只要没有回报之求,就不可能伤己损人,就可以成为正能量传递,就可以让人间温暖、世界温馨。在此,作者的博大情怀已经不需体察,浓浓之意渗透纸背幻化为书香,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掩卷遐思,作者“静夜与空灵,我读我心,你懂本真,自燃对教育的虔敬之心”的教育诉求萦绕于怀。回想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着和陶渊明先生“种豆南山下”的超脱,顿感人之为人的释然。

(作者系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超脱中的教育执着 ——读《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有感

超脱中的教育执着——读《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有感作者:杜学元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7年第1期偶然之间接触到了由孙刚成著的《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不经意地翻开书页,竟然产生了一种离开喧嚣世界的宁静感。作者借助自己长期喜爱有加和不懈追求的教育感受,立足人的需求本位,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y07r2bljb3gyk618jsm0fvam2gysn007e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