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提高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答案】见解析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

?v'???B (1)碰撞后:??v'?A???sB'??t?sA'??t0.2m/s?0.50m/s0.4

0.3m/s?0.75m/s.0.4从发生碰撞到第二次拍摄照片,A运动的时间是

t1??sA''0.15?s?0.2s, vA'0.75由此可知:从拍摄第一次照片到发生碰撞的时间为

t2?(0.4-0.2)?0.2 s,

则碰撞前B物体的速度为

vB?由题意得

?sB''0.2?m/s?1.0m/s, t20.2vA?0.

(2)碰撞前:

mAvA?mBvB?1.5mA,

碰撞后:

mAvA'?mBvB'?0.75mA?0.15mA?1.5mA,

所以

mAvA?mBvB?mAvA'?mBvB',

即碰撞前后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

【总结升华】准确把握题目中信息“A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是正确分析照片信息的前提,图示滑块位置只是对应运动中不同时刻的几个状态,碰撞不一定发生在闪光时刻,在不计碰撞时间的情况下,相邻两位置对应的时间仍为闪光间隔,但碰撞前后物体速度不同,所以在这0.4 s内不可以用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求速度.

举一反三:

【变式】气垫导轨(如图甲)工作时,空气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在导轨表面和滑块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层,使滑块不与导轨表面直接接触,大大减小了滑块运动时的阻力.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放置两个质量均为a的滑块,每个滑块的一端分别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两个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均为b.气垫导轨正常工作后,接通两个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并让两滑块以不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两滑块相碰后粘在一起继续运动.图乙为某次实验打出的、点迹清晰的纸带的一部分,在纸带上以同间距的6个连续点为一段划分纸带,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其长度s1、s2和s3.若题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郡么,碰撞前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分别为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________、________,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碰撞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重复上述实验,多做几次.若碰撞前、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动量守恒定律得到验正.

【答案】0.2abs1 0.2abs3 0.2ab(s1-s3) 0.4abs2 【解析】因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均为b,所以打点周期为分别为:

1,所以碰撞前两清块的动量b?0.2abs1, 1?5bsp2?mv2?a?3?0.2abs3.

1?5b因为运动方向相反,所以碰前两物块总动量为

p1?mv1?a?s1p?p1-p2?0.2ab(s1-s3),

碰后两滑块的总动量

p'?2a?s2?0.4abs2. 1?5b

【总结升华】本题是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是有区别的.

类型三、利用平抛运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例3、(2015 巫溪县校级期末考)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2) 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3) 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 (用第(2)小题中测量的量表示); 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 (用第(2)小题中测量的量表示). 【答案】(1)C;(2)ADE或DEA或DAE; (3)m1·OM+m2·ON=m1·OP、m1·OM2+m2·ON2=m1·OP2

【解析】①根据平抛规律,若落地高度不变,则运动时间不变,因此可以用位移x来代替速度v,因此待测的物理量就是位移x、小球的质量m.

②待测的物理量就是位移x(水平射程OM,ON)和小球的质量m,所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ADE.

③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则m1v0=m1v1+m2v2,又OP=v0t,OM=v1t,ON=v2t,代入得:m1OP=m1OM+m2ON

若碰撞是弹性碰撞,满足动能守恒,则:

111m1v02?m1v12? m2v22,代入得;222m1OP2=m1OM2+m2ON2

【总结升华】该实验中,虽然小球做平抛运动,但是却没有用到速度、时间,而是用位移x来替代速度v,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e?|v2?v1|v1,其中v10和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

|v20?v10|和v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相等的刚性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

实验步骤如下:

安装好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二步,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C点,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1)P点是________的平均位置,M点是________的平均位置,N点是________的平均位置. (2)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________,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________.

(3)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OM、OP、ON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________.

【答案】(1)在实验的第一步中小球1落点小球1与小球2碰撞后,小球1落点小球2落点

ON?OM

OP (3)OP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和ON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2)原理见解析 e?

【解析】(2)小球从槽口B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设为t,则有OP?v10t,OM?v1t,

ON?v2t,小球2碰撞前静止,v20?0,

e?|v2?v1||ON?OM|ON?OM??.

|v20?v10||0?OP|OP【变式2】(2015 泰兴市校级模拟)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其操作步骤

如下:

A.将操作台调为水平;

B.用天平测出滑块A、B的质量mA、mB;

C.用细线将滑块A、B连接,滑块A、B紧靠在操作台边缘,使A、B间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D.剪断细线,滑块A、B均做平抛运动,记录A、B滑块的落地点M、N; E.用刻度尺测出M、N距操作台边缘的水平距离x1、x2; F.用刻度尺测出操作台面距地面的高度h. (1)上述步骤中,多余的步骤是__________.

(2)如果动量守恒,须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用测量量表示).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答案】F;mAx1?mBx2

【解析】取小球A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两小球质量和平抛初速度分别为mA、mB,v1、v2,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分别为x1、x2,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需要验证的方程:0=mAv1-mBv2 又v1?x1x,v2?2 tt代入得到mAx1?mBx2

故不需要用刻度尺测出操作台面距地面的高度h.所以多余的步骤是F;

【总结升华】本题是运用等效思维方法,平抛时间相等,用水平位移代替初速度,这样将不便验证的方程变成容易验证.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不变量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 ) A.导轨安放不水平 B.小车上挡光板倾斜 C.两小车质量不相等 D.两小车碰后连在一起

2.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为了顺利地完成实验,入射球质量为m1,被碰球质量为m2,二者关系应是( ) A.m1>m2 B.m1=m2 C. m1

D.以上三个关系都可以

3.两球相向运动,发生正碰,碰撞后两球均静止,于是可以断定,在碰撞以前 ( ) A.两球的质量相等

B.两球的速度大小相同

C.两球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的大小相等

D.以上都不能断定,

来源学&科&网Z&X&X&K]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提高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答案】见解析【解析】由图分析可知,?v'???B(1)碰撞后:??v'?A???sB'??t?sA'??t0.2m/s?0.50m/s0.40.3m/s?0.75m/s.0.4从发生碰撞到第二次拍摄照片,A运动的时间是t1??sA''0.15?s?0.2s,vA'0.75由此可知: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xgjf4rtgi37lyd0yjbf83hrt8bf1m008u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