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当代中国,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 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 ) A.中国传统文化 B.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C.共产主义道德要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 A.信念 B.理想 C.情感 D.意志
3.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 A.大同世界 B.小康社会 C.和谐社会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下列对这句话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理想否定现实 B.现实否定理想 C.理想与现实无关 D.只有行动可以使理想化为现实
5.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是( ) A.人生观 B.人生价值 C.人生态度 D.人生目的 6.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质是( ) A.贡献 B.索取 C.存在 D.享用 7.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 ) A.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B.“天”的意志或“神”的启示
C.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D.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
8.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指的 是道德的( )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沟通功能 D.教育功能
9.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凡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法律所制裁的行为 B.法律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能够为道德规范的制订提供依据 C.法律的调节更具有广泛性,能够渗透到道德不能调节的领域
D.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 10.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提出“夙夜在公”,西汉的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的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 ) A.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内容 B.乐群贵和,强调入际和谐的内容
C.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内容 D.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的内容
1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A.集体主义 B.诚实守信 C.明荣辨耻 D.为人民服务 12·“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着我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精华。其中,敬业奉献要求( ) A.公民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与人为善
B.公民应该勤奋工作,俭朴节约,积极进取,发奋图强 C.公民应该恪忠职守,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D.公民应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13.乘车登机坐船应主动购票,自觉排队;出行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在图书馆、 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不喧哗吵闹;游览、购物、提款应按先后顺序,不插队。这是社会公德中( ) A.保护环境的要求 B.文明礼貌的要求 C.助人为乐的要求 D.爱护公物的要求
14.有观点认为,那种只是出于异性吸引的感情冲动不是爱情,那种朝秦暮楚、见异思迁的行为和“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感情,不是真正的爱情。这强调了爱情的( ) A.强烈持久性 B.专一排他性 C.平等互爱性 D.自然生物性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的是( ) A.勇敢进取 B.办事公道 C.尊老爱幼 D.服务群众
16.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其中,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所表现出的外在活动,称为( ) A.道德行为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认识
17.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并将其坚决克服和整治掉。这是完善个人道德品质中( ) A.陶冶情操的修养方法 B.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 C.学思明理的修养方法 D.慎独自律的修养方法
18.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 ) A.人治 B.法制 C.以德治国 D.依法治国
19.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是( ) A.重证据 B.重义务 C.重实体轻程序 D.重程序轻实体 20.“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这句话强调了( ) A.学法的重要性 B.立法的重要性 C.守法的重要性 D.知法的重要性
21.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是( ) A.法律遵守 B.法律适用 C.法律制定 D.法律监督
22.法具有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这指的是法的( ) A.社会作用 B.规范作用 C.指引作用 D.制裁作用
23.法的基本构成要素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 A.法律概念 B.法律技术 C.法律规范 D.法律原则
24.在我国国家机构中,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是( ) A.国务院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代表大会
25.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行为要做到合理、恰当和适度。这体现了行政法的( ) A.程序正当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合法性原则 D.行政应急性原则
26.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直接支配特定物,并享有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属于( ) A.债权 B.物权 C.人格权 D.身份权
27.权利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称为( ) A.所有权 B.专利权 C.著作权 D.商标权
28.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是( ) A.警告 B.传唤 C.逮捕 D.行政拘留
2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体现了仲裁的( ) A.自愿原则 B.公平原则 C.独立原则 D.一裁终局原则
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是( ) A.不服行政处罚的案件 B.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C.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D.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确立理想信念时,应该( ) A.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B.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C.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D.离开人的生活体验和实际行动,单纯地读书学习
32.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一种优良 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包括( )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C.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D.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33.人生态度大致可分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当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因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A.容易使人好高骛远 B.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 C.有助于达到人生目的 D.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3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每个社会成员在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 ) A.与国际惯例相接轨 B.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C.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D.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
35.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 ) A.道德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B.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D.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
36.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从业人员的下列表现中,体现了爱岗敬业要求的有( )
A.对本职工作马马虎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B.喜欢自己的工作,心情愉快,乐观向上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C.用一种恭敬的态度对待工作,勤奋认真,不偷懒,不怠工
D.对于被动选择的职业岗位敷衍了事,消极应付,争取早日调换工作 37.下列关于法的本质和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B.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反映了所有社会成员的意志
D.法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8.我国现行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既具有与一般法律相同的特点,又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征。宪法的特征有( )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的内容等同于一般法律
C.任何法律、法规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D.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3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我国的犯罪构成包括( ) A.犯罪主体 B.犯罪客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客观方面 40.在我国,民事诉讼主体包括( ) A.法院 B.当事人 C.辩护人 D.诉讼代理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类型。 42.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 43.简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4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4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论述大学生怎样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47.论述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希望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 ) A.生活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B.职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C.道德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D.社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从总体上指明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规定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 A.爱国主义的未来目标 B.爱国主义的永恒要求 C.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D.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人道主义
4.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元里人民抗英,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爱国壮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 )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 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 C.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 D.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6.人生观的作用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价值观
7.在人生旅途中,既可能遇到顺境,也可能遇到逆境。对待顺境的正确态度是( ) A.麻痹大意,得意忘形 B.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试题及答案(2008年10月到2012年1月共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