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有机化学实验授课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a.分离两种分层而不起作用的液体; b.从溶液中萃取某种成分; c.用水或碱或酸溶液洗涤某种产品; d.用来滴加某种试剂(即代替滴液漏斗)。

[2] 分液漏斗价格昂贵而且易碎。务必不要把分液漏斗倒置,把它放在一个铁圈上或漏斗支

撑架或其他一些稳定装置上。

[3] 溶液体积应该不少于分液漏斗体积的3/4,如果分液漏斗上有一个玻璃活塞,玻璃表面

必须润滑以阻止粘结,漏渗或结冰;如果用的是一个塑料活塞,因为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润滑作用,可以不加润滑剂。

[4] 通常每个实验都有一定的步骤和特定的萃取剂用量。如果没有,通常可用与被萃取液等

体积的萃取剂,萃取剂至少分为两部分。

实验九. 液体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2学时)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折光率对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实用意义; 2.掌握使用阿贝折光仪的测定方法。 二. 实验原理:

折光率是液体化合物一个有用的物理常数。通过测定折光率可以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纯度和鉴定未知物。

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光从介质A(空气)射入另一介质B时,入射角α与折射角β的正弦之比称为折光率(n),见图2-

sinα

n =

sinβ

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合物,其折光率常受温度和光线的波长等两个因素影响。所以表示折光率时必须注明测定时的温度和光线的波长。一般以钠光作为光源(波长为589nm,以D表示),在20℃时测定化合物的折光率,故折光率以下式表示:

n20D=1.4892

一般温度升高1℃,液体化合物的折光率降低3.5×10-4~5.5×10-4。为了便于不同温度下折光率的换算,一般采用4.5×10-4为温度常数,用下列式子进行粗略计算:

ncorrect=nobserved+0.00045×(t-20.0)

t:为测量时的温度

例如,乙酸在16℃时测量的折光率为1.37317,20℃时的折光率为:

n20D=1.37317+0.00045×(16.0-20.0)=1.37137

三. 阿贝折光仪(Abbe)及操作步骤

测定液体化合物折光率常用的仪器是阿贝折光仪,其结构见图2

操作步骤:

1. 开启恒温水浴,通入恒温水(一般为20℃或25℃),若未连接恒温水浴,此项操作可免

去。

11 / 33

2. 当恒温后,松开锁钮,开启下面棱镜,使其镜面处于水平位置,滴入1~2滴乙醇或甲醇

于镜面上,合上镜面,促使难挥发的污物移走,再打开棱镜,用丝巾或擦镜纸轻轻擦拭镜面。

3. 轻轻打开棱镜,用滴管将2~3滴待测液均匀地滴在下面的磨砂面棱镜上,要求液体无气

泡并充满视场,关紧棱镜。若测定易挥发样品,可用滴管从棱镜间小槽滴入。 4. 调节反光镜和小反光镜,使两镜筒视场最亮。

5. 旋转棱镜转动手轮,使在目镜中观察到明暗分界线。若出现色散光带,可调节消色散棱

镜手轮,使明暗清晰,然后再旋转棱镜转动手轮,使明暗分界线恰好通过目镜中“+”字交叉点,记录从镜筒中读取的折光率[4],读至小数点后四位,同时记下温度。重复测定2~3次,取其平均值为样品的折光率。

6. 仪器用毕后洗净两镜面,晒干后合紧两镜面,用仪器罩盖好或放入木箱内。 四. 实验内容

测定无水丙酮和无水乙醇的折光率,分别各测三次,取平均值,并记录测定的温度。 五.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特别小心,严禁触及棱镜,特别是油手,汗手及滴管的末端等。

[2] 若边界有颜色或出现漫射,可转动消色散棱镜即消色补尝器,直至边界呈无色和明暗界线清晰。

[3] 测定有毒样品的折光率时,应在通风橱内操作。 [4] 若使用数显折光仪,可直接从荧光屏上读取数据。

实验十. 薄层色谱(2学时)

一. 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以薄层板作为载体,让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展开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故也称为薄层层析。它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技术,可用于精制样品、化合物鉴定、跟踪反应进程和柱色谱的先导(即为柱色谱摸索最佳条件)等方面,具体请见英文部分。 1. Rf (比移值)的测定:

Rf (比移值)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即样品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原点的距离之比,常用分数表示。Rf 值与化合物的结构、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展开剂、显色方法和温度等因数有关。但在上述条件固定的情况下,Rf值对每一种化合物来说是一个特定的数值。当两个化合物具有相同的Rf值时,在未做进一步的分析之前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同一个化合物。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方法是使用不同的溶剂或混合溶剂来作进一步的检验。 2. 薄层层析常用的吸附剂:

硅胶和氧化铝是薄层层析常用的固相吸附剂。化合物极性越大,它在硅胶和氧化铝上的吸附力越强。所以吸附剂均制成活性精细粉末,活化通常是加热粉末以脱去水分。硅胶是酸性的,用来分离酸性或中性的化合物。氧化铝有酸性、中性和碱性的,可用于分离极性或非极性的化合物。商用的硅胶和氧化铝薄层板可以买到,这些薄板常用玻璃或塑料制成。溶剂在薄层板上爬升的距离越长,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越好。宽的薄层板也可用于许多样品。具有1-2 mm厚的大板可用于50-1000 mg样品的分离制备。 3. 样品的制备与点样:

12 / 33

样品必须溶解在挥发性的有机溶剂中,浓度最好是1~2 %。溶剂应具有高的挥发性以便于立即蒸发。丙酮、二氯甲烷和氯仿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分析固体样品时,可将20-40mg溶到2mL的溶剂中。在距薄层板底端1cm处,用铅笔划一条线,作为起点线。用毛细管(内径小于1mm)吸取样品溶液,垂直地轻轻接触到薄层板的起点线上。样品量不能太多,否则易造成斑点过大,互相交叉或拖尾,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 4. 展开:

将选择好的展开剂放在层析缸中,使层析缸内空气饱和,再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进行展开。使用足够的展开剂以使薄层板底部浸入溶剂3-4 mm。但溶剂不能太多,否则样点在液面以下,溶解到溶剂中,不能进行层析。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板的前沿(离顶端5~10mm处)或各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干,用铅笔划出前沿的位置后即可显色。根据Rf值的不同对各组分进行鉴别。 5. 显色:

展开完毕,取出薄层板,划出前沿线,如果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但是很多有机物本身无色,可先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无荧光斑点。另外一种方法是将薄层板除去溶剂后,放在含有0.5g碘的密闭容器中显色来检查色点,许多化合物都能和碘形成黄棕色斑点。也可在溶剂蒸发前用显色剂喷雾显色。 二. 实验内容:

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偶氮苯的两种几何异构体。

偶氮苯有顺反两种异构体,多种情况下以反式形式存在,但在日光或紫外光照射下,反式可以部分转化成顺式。 反应式:

h?NNNN顺式反式

三. 实验步骤:

1. 将 0.1g 反式偶氮苯溶于 5mL无水苯中,溶液分成二份置于小试管中,不用时旋紧试

管盖。

2. 将一个试管置于日光下照射 1 小时,或用紫外灯(波长为 365 nm)照射 0.5 小时。另

一个试管用黑纸包起来以免受到阳光的照射。

3.将 10 mL 环已烷/甲苯(体积比为 9:3)加入层析缸中[1]

4.在 2.5 ? 7.0 cm 的硅胶板上离底边 1 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直线[2]。

5.用一根干净的毛细管吸取被日光或紫外光照射过的偶氮苯溶液,在薄板的铅笔线上左侧

点样。

6.另取一支干净的毛细管吸取未被日光或紫外光照射过的偶氮苯溶液,在薄板的铅笔线上

距左侧点 1 cm 处点样。

7.将点好样的薄板放入层析缸中,层析缸用黑纸包起来。薄层板展开至溶剂前沿离顶部约

1 cm 时结束。

8. 取出薄层板,在溶剂挥发前迅速将溶剂前沿标出,然后让溶剂挥发至干。

9.将薄层板置于紫外灯 (波长为 254 nm)下显色,将观察到薄板的右侧只有一个样品点, 而薄板的左侧有二个样品点。

10.计算反式和顺式偶氮苯的 Rf 值。 四. 注意事项:

[1] 层析缸市场上可以买到。层析缸中的溶剂一般为 2?3 mm 高。若无层析缸,可用小烧杯

13 / 33

盖上玻璃板代替。

[2] 薄层板市场上可以买到。国内的产品一般是在玻璃板上涂布了硅胶,大小可为

7.5cm?2.5 cm。

实验十一.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 (4学时)

一.实验原理:

咖啡碱的提取既可用微波萃取法也可用传统的索氏萃取法。

咖啡碱又名咖啡因,属杂环化合物嘌呤的衍生物,它的化学名称为 1,3,7—三甲基—2,

6—二氧嘌呤,结构如下:

H5N71NCH82N4N93

6OH3CONNCH3NNCH3

嘌呤 咖啡因 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

二. 主要试剂及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 微波炉、索氏提取装置、升华装置 茶 叶[1] 7.0~10g 95%乙醇 120mL, 60mL 生石灰粉 2.5g

三. 实验步骤:

方法一:微波萃取法[2]

1. 称取研细的红茶末10g, 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120mL95%的乙醇,放入沸石。 1. 将碘量瓶放于普通微波炉中,调节功率约320W,辐射约50~60s[3],取出冷却。 2. 重复上述步骤3~4次[4], 过滤,去除红茶末。

4. 冷却后改用水浴蒸馏装置,蒸出提取液中的大部分乙醇(可回收利用),提取液的残

液为5~8mL。

5. 将残液倒入蒸发皿中,并用蒸出的乙醇对蒸馏烧瓶稍作洗涤,一并倒入蒸发皿中。 1. 加2.5g生石灰粉[5],不断搅拌,并将蒸发皿置于水蒸汽浴上蒸干溶剂。 2. 将蒸发皿移至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不断焙炒至干[6]。

3. 取一张稍大些的圆形滤纸,罩在大小适宜的玻璃漏斗上,刺上小孔,再盖在蒸发皿上, 漏斗颈部塞入少许棉花。

9. 用小火慢慢加热升华[7],当有棕色油状物在玻璃漏斗壁上生成时,立刻停止加热,冷 却, 收集滤纸上的咖啡碱晶体。

10. 残渣经充分搅拌后,用略大的火再升华1~2次,合并数次升华产物,称重,产量约 70~80mg。 咖啡碱为白色或略带微黄色的针状晶体, m.p. 238℃ 方法二:(索氏萃取法)

14 / 33

1. 称取红茶叶末7g,置于合适的滤纸筒中,然后放入索氏提取器内[8]。

2. 取60mL95%乙醇于圆底烧瓶中,放入沸石,安装好回流提取装置,水浴加热。

3. 连续回流提取2小时左右,直至提取液颜色较淡,当溶液刚好虹吸回流至烧瓶中时,

即可停止加热[9]。

4. 其余步骤按方法一中的第4~10条操作[10]。

四. 注意事项:

[1]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碱、丹宁酸、色素、纤维素等多种物质,其中咖啡碱的含量约

为1%~5%,丹宁酸约为11~12%。咖啡碱具有强心、兴奋、利尿等药理功能,是常见的中枢神经兴奋剂。丹宁酸易溶于H2O和乙醇。通常红茶中咖啡碱的含量高于绿茶。 [2] 微波萃取法比其他方法所需的实验时间可缩短2小时左右。 [3] 微波辐射时间以不使溶液暴沸冲出为原则。 [4] 重复微波辐射要先冷却。

[5] 生石灰起中和作用,以除去丹宁酸等酸性物质。

[6] 若残留少量水份,则会在下一步升华开始时漏斗壁上呈现水珠。如有此现象,则应撤

去火源,迅速擦去水珠,然后继续升华。

[7] 升华操作直接影响到产物的质量与产量,升华的关键是控制温度。温度过高,将导致

被烘物冒烟炭化,或产物变黄,造成损失。

[8] 滤纸筒的大小要紧贴器璧,高度不要超过索氏提取器的虹吸管。 [9] 控制回流速度,一般2小时内虹吸8~10次。 [10] 产量约为30~40mg。 .

实验十二. 1-溴丁烷的制备(4学时)

一.实验原理:

1-溴丁烷是由正丁醇与溴化钠,浓硫酸共热制得的。 主反应:

HBr + NaHSO4NaBr + H2SO4

n-C4H9Br + H2On-C4H9OH + HBr

副反应: H2SO4CH3CH2CH=CH2 + CH3CH=CHCH3CHCHCHCHOH 3222

H2SO4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 2CH3CH2CH2CH2OH

二. 主要试剂及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带气体吸收的回流装置 正丁醇(FW 74) 7.5mL(5.9g , 0.08mol) b.p. 117.2℃ d=0.809820/4g/mL 溴化钠(FW 103) 10g(0.10mol) 15 / 33

4ux9r901v54zk8m0hvkq6k2tg1xudp00s5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