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最新年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被提到一个非常高的战略高度,可见,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其所赖以生存的本民族文化土壤,需要站在一个真正内在的视角上去理解它所植根于其中的文化,关注这个文化的所在,这样才能使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需要对形成文化土壤的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继承、挖掘和创新,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要求,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中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是其中的精髓。在这一体系中“忠恕之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定位为“仁之方”,即践行“仁道”的基本方式和行为原则,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具有可供挖掘的广阔空间,对我们当今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内涵

在《论语》中曾子将孔子之道的真正精神理解为“忠恕之道”,即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后来的历代儒家们对

孔子的忠恕之道又进行了各种诠释,郑玄将“忠恕”理解为:“告人以善道曰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曰恕也。”朱熹将“忠恕”理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现在人们比较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将“忠”或“恕”当作两个并列或对立的概念来理解。即“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现“仁”德的两种基本方式或两种道德境界。

具体来讲,忠恕之内涵就是以“己之心”施诸、衡量“他人之心”,运用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以“已”之所感、所欲为标准和依据,来体察、衡量、判断、他人之所感、所欲然后做出行动的判断:“我”想要获得尊重、想要获得幸福生活,那么就会推想到他人也有这样的要求和愿望;“我”所不欲的、所恶的,不想受到伤害和痛苦,将心比心,推想这也是他人所不欲和所恶的,所以在和他人交往中,以己之心去理解、体谅他人,就应达人所愿,免人所恶。从己之心“推”至他人之心,这不但是一种道德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如将这种处事原则从修身推广到治国平天下,能近取譬,就会达到“仁者无不爱也”的境界,达到人与万物的和谐。

从忠恕之道的运行过程来看,这种达到仁德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它内含深刻的意蕴。

(二)忠恕之道的意蕴

首先,同类感。

做到推已及人要建立在同情、同心的人性根基上,其理论根据是人我一体。忠恕之道既然要想“推”己“及”人,首先“己”和“人”必须同为一类,具有相同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诉求,才会使“推、及”的过程得以展开。宋明理学家们在继承传统儒家的思想时,在本体论上对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产生的根据进行了理论论证,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忠恕之道”的内蕴。人和万物都源于一个本体,任何一人一物都存在于一体之中,万物一体乃是最原始的。由于万物一体,一人一物的存在才有了支撑,换句话说,是万物一体创造了一个一个的人和一个一个的物。人与一切生物以至非生物皆息息相通、“一气流通”。 “人的道德意识来自同类感,由自爱而扩大为爱他人:每个人都要生活,都要为自己谋幸福,但每个人也因此而不假思索地,自然而然地、不计较个人利害地希望他人有幸福,这就是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是一个类,确立人之为人的类概念就在于人有区别于动物的东西即人有仁义,而仁义实质即是人伦之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自觉人伦,不失去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以此为依托,在这种人性根基上,以“己之内”的道德意识、体验和诉求来揣度他人。虽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不可能各种具体的意识、体验和诉求

相同,但是从普遍性来说,作为人之常有的各种道德意识是相同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都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于是无私和奉献就会出现。理解和宽容就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其次,责任感。

人与万物一体的关系是精神性的统一体之内的关系,这一点是人对人的责任感和帮助他人谋幸福的道德意识的理论根据。“我”与他人、与万物为息息相关的同类,“我”的存在离不开外在于我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必须保证这些条件和环境的良好运行才能保证“我”的良好存在。“正是这作为整体的存在支持着个人的生存,它是个人生存的源泉。面对这无限的整体或一体性,有限的个人总是从自己现有的地位出发,向有限?以外展望,不断地超越自身,为无限的整体或一体性而献身,这中间就包含着人对人的责任感。超越自身、舍弃自身、为他人尽责,实际上也就是使有限的自我融合于无限的整体中。参与到无限的整体中,以实现自我。人既融合、参与于物,也融合、参与于人,没有人与人的相互融合和参与,就达不到无限的整体或一体性,从而也没有人的自我实现。这样的自我实现,既是最高的美,也是最高的善,既是审美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既有审美愉悦感,也有道德责任感。人生的意义也就在此。”所以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应以“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他物,这是一种被要求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责任感。与他人相处时,考虑到他人之所欲、之所不欲,并尽力达成其欲或免除其不欲,这是一种人我交融的本然

状态。在思想根基上自然流露出这种道德责任感,意识到这是一种本然状态,并不是外在的某种力量强加于自我主体之上的,就会使这种道德意识内化于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中,从而使道德行为得以自主的展开。

忠恕之道所蕴含的同类感、责任感思想保证了“忠”或“恕”道德行为在实践过程中运行的现实性、可行性,它是“己所欲”和“他所欲”之间贯通的桥梁。 二、忠恕之道的借鉴价值

在当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忠恕之道的理论意蕴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从这个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到这种道德体系的建立,其间是以“为人民服务”为主线穿插起来的。“为人民服务”即要求“我”对他者的无私帮助、奉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忠恕之道”的精神。

忠恕之道本身所包含的理论内蕴为“为人民服务”提 供了理论根据,方法上也指导我们如何践履一种道德意识。因为万物一体,无万物即无我的存在。所以超越自身、舍弃自身、为他人尽责,使有限的自我融合于、参与到无限的整体中,才能实现自我。所以对整体利益的尊重,有集体主义意识乃是当今个人主

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最新年文档

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当前,我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被提到一个非常高的战略高度,可见,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其所赖以生存的本民族文化土壤,需要站在一个真正内在的视角上去理解它所植根于其中的文化,关注这个文化的所在,这样才能使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需要对形成文化土壤的传统文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sp2a5d1wb4c2db011p1797950lq6e00f7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