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题库(附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系统划分原则 简述代码的编码方式种类,并且比较其优缺点。 代码设计的原则 简述模块的概念及其属性? (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2)要使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依赖性尽量小。(3)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应使数据冗余较小。(4)子系统的设置应考虑今后管理发展的需要。(5)子系统的划分应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6)子系统的划分应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 1.顺序码,从最小的数字开始,代码按照一定的标准依次排列,并规代码的最大位数。优点是简单容易处理。缺点是不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特征,代码本身没有任何含义。2.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各组,每一个区间代表一个组,组内用顺序编码的方式,相比而言比顺序码要灵活。3.群码。每一代码由固定的区段组成,每一区段代表一种特征,并可以按照顺序码或者区间码的形式编码。优点是含义丰富,格式固定,系统性强,便于操作。4.助记码。用文字或者数字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便于记忆,但是助记码占用计算机容量太大。 (1)唯一性(2)标准性(3)合理性(4)可扩充性(5)稳定性(6)适用性(7)简洁性 模块是指把一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彼此间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一定联系,能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称为模块。一个模块具有三种基本属性:一是功能,说明该模块能实现什么功能;二是处理逻辑,描述模块内部如何实现其功能:三是模块所处的位置,描述模块所处环境、条件及模块间的相互关系。 1、可靠性;2、实用性;3、规范性;4、可读性;5、可维护性。 1.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步骤,注重系统的整体性。2.程序逻辑组织模块化,功能模块化。3.限制无条件转移语句的使用。避免向上转移。 优点是程序结构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对于程序的调试和维护也比较方便。缺点是使得系统的存储容量加大,运行时间增加。 1.直接转换法,是指在某一时刻由新的系统替代旧的系统立即投入运行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转换简单,周期短,最为经济,但是承担的风险最大。2.并行转换,是新老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这段时间考验之后新系统正是代替老系统。这样的方式承担的风险最小,但是系统转换的周期长,成本高。3.分段转换,他是直接转换和并行转换的结合,是由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的代替老系统,兼顾了经济和风险两个方面。 (一)程序的维护(二)数据文件的维护(三)代码的维护(四)机器、设备的维护(五)机构和人员的变动 1、正确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 1.系统的完整性。2.系统的可靠性。3.系统的效率。4.系统的工作质量。5.系统的灵活性。6.系统的通用性。7.系统的实用性。8.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1.尽量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2.尽量提高模块的聚合度 3.模块之间的联结只能存在上下级的调用关系,不能有统计之间的横向联系 4.整个系统呈树状结构 1.数据耦合,模块之间通过数据交换来实现联系。2.控制耦合,两个模块之间除了传递数据信息以外还传递控制信息。3.公共环境耦合,两个或者多个模块通过一个数据环境相互作用。4.内容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的内部属性直接发生联系。 1.整体性 2.相关性 3.目的性 4.适应性 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主要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缺点? 分别论述系统转化的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 简述系统维护的内容。 系统维护的类型有哪些? 系统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模块结构设计的原则 简述模块间的耦合形式,并比较其特点。 分别论述系统的特性 1.计算机系统技术 2.数据通信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 4.数字式程控交换技

信息系统的基础主术

要包括哪些方面? 5.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6.数据库技术 企业再造的目标有哪些? 企业再造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作业合理化 2.工作集成化 3.企业转型化

1.以产出为中心,而非以单任务为中心 2.自己的“产出”自己做 3.将信息产生于信息处理在工作中结合起来 4.将分散资源视为一体 5.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 6.一次性的获取信息 7.现场决策

1.坚持系统的思想,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 2.内部条件与环境条件相结合 3.客观性原则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5.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相沟通,满足用户要求的原则 6.调查、分析、综合相结合 7.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分开考虑的原则

简述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

问答题:

试讨论当今信息系统面临哪些挑战?P22 要点:(1)政治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民主进程的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建立一个廉政、高效、有序的政府,人们要求民主进程的加速,要求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企业所需,也正在成为政府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

(2)经济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信息系统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资金的回笼与投入也将成为企业发展信息系统的一个现实的制约因素。

(3)人文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信息系统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之一,其核心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理念、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工作作风、工作的工艺流程等等诸多方面都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信息系统本身的挑战。人们要求信息系统硬件结构趋于合理化,性能更好;随着工作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软件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论述TPS、MIS、DSS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 要点:(1)信息系统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组织每个层面都对应着相应的信息系统,因此,信息系统相应的划分为决策支持系统(DSS)、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事物处理系统(TPS)。

(2)TPS可以保证企业数据记录和处理的准确性,可以快速及时地产生企业运营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报表;TPS常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顾客的满意度。TPS还是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基础,例如决策支持系统、高层主管信息系统等都需要从TPS获得基础数据。

(3)MIS与TPS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可以提供分析并辅助决策,为组织更好的运作、管理和决策提供帮助。当然,这种对决策的辅助作用是较为有限的,它主要帮助组织解决结构化或程序化的问题。

(4)DSS系统是面向组织中的高层决策者和中层管理人员,支持半结构化或非结构问题,进行决策或辅助管理决策;DSS更强调灵活性、多变性和快速响应;DSS系统开发过程不是固定的,其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将根据需要不断地反复进行

试述组织内部的五种流及其相互关系。

要点:组织内部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围绕其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工作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流动。

(1)物流是实物的流动过程。物料从供方开始,沿着各个环节向需方移动。包括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多项基本活动。

(2)资金流。物料是有价值的,物料的流动引发资金的流动。正常情况下,物流应是资金流的前提和

条件,资金流应是物流的依托和价值担保,并为适应物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资金流与物流的区别在于物流是商品物质实体的流动,而资金流则是商品价值的流动,由于流动的具体途径不一致,因此资金流和物流本身又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可以独立进行。

(3)工作流。工作流是组织内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要靠人的劳动来实现,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工作流,它们才能流动起来。

(4)价值流。从形式上看,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但实质上,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所能为自己带来的效益的价值。

(5)信息流。信息流是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产生的,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可以用来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的运行。

试描述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要点:(1)人工管理阶段(50中期以前),由于当时还没有出现大容量存储器和操作系统,因此,数据须由程序员来管理,当需要运行时与程序同时输入系统进行处理。其主要问题是,数据包含在程序内,由程序员管理,数据与程序一一对应,不利于程序的维护与重复使用。

(2)文件管理阶段(50后期-60中期):此时,出现了大容量存储器和磁盘操作系统,程序员可以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利用磁盘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系统来自动管理数据,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其主要问题是,数据冗余与数据不一致、数据结构的不一致、缺少数据字典

(3)数据库管理阶段(60后期-):这时,出现了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方便的管理数据。其主要优点: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冗余度、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好、数据和程序之间的独立性好、有较高的数据安全性、并发控制性好。

试描述诺兰的阶段模型的内容,并分析它的作用。

要点:美国专家诺兰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实际情况的考察,总结出了信息系统应用发展一般要经过的六个阶段,即所谓诺兰模型。

(1)初始阶段是指从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2)蔓延阶段。随着初期尝试的成功,计算机的应用开始蔓延到企业大多数部门,大量的手工数据处理转向计算机处理,提高了效率。

(3)控制阶段。企业领导意识到统一管理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开始对开发应用进行控制,统一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诺兰认为,这一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

(4)集成阶段。该阶段企业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数据库基础理论的高度化集成,但由于企业需要重新装备大量设备,一般费用会迅速上升。

(5)数据管理阶段。在系统集成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企业信息管理提高到一个以计算机等为技术手段的有效的数据管理水平上,实现了数据的共享。

(6)成熟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面向整个管理层次,从组织的事务处理到高层的管理与决策都能提供支持,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管理。

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各阶段是不能超越的。诺兰模型对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利用该模型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所处的阶段,实事求是地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阐述自主开发、委托开发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开发方式,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1)自主开发适合于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队伍和程序设计人员、系统维护使用队伍的组织和单位,如高等院校、研究所、计算机公司、等单位。独立开发的优点是开发费用少,实现开发后的系统能够适应本单位的需求且满意度较高,系统维护方便。缺点是由于不是专业开发队伍,容易受计算机业务工作的限制,系统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

(2)委托开发方式适合于使用单位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的组织和单位。委托开发的方式的优点是省时、省事,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费用高、系统维护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此种方式需要使用单位的业务骨干参与系统的论证工作,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双方及时沟通,进行协调和检查。(3)合作开发方式适合于使用单位有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但开发队伍力量较弱,希望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术队伍,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的单位。双方共同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

优点是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4)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系统开发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购买现成的适合于本单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此方式的优点是节省时间的费用、系统技术水平高。缺点是通用软件专用性较差,跟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可能有一定的差距,有时可能需要做二次开发工作。

试阐述四种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开发思想。

要点:(1)生命周期法将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存期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同时又将整个生存期严格划分成若干阶段,并明确每一阶段任务、原则、方法、工具和形成的文档资料,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

(2)原型法是利用原型辅助开发系统的方法。原型法一开始就凭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的支持下,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实际系统。(3)面向对象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许多各种各样的对象所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构成了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

(4)CASE方法认为如果自系统调查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在一定程序上形成对应关系的话,那么就完全可以借助于专门研制的软件工具来实现各个系统开发过程。比如:生命周期法中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功能模块设计→程序设计就可以用CASE实现。

试阐述系统分析阶段各项分析所使用的主要工具。

要点:(1)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图是一张反映组织内部之间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树状结构图。(2)功能结构图:分析组织情况时还应该画出其业务功能结构图。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在了解组织结构的同时,对于依附于组织结构的各项业务功能也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它同样是一个树状结构图。(3)组织/功能矩阵:通过分析组织与功能的关系,从而找出功能的交叉管理与重复设置等问题。

(4)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transaction flow diagram,简称TFD),就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过程。在绘制业务流程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不足,优化业务处理过程。

(5)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进行定义和描述的工具。(6)U/C矩阵:可以分析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数据和使用数据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使得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合理,为划分子系统提供依据。

你认为在生命周期方法中哪两个阶段最为重要?为什么?

要点: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最重要 原因:(1)系统分析的目的就是在系统规划所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要弄清楚新系统将做什么,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2)系统分析是保证整个系统开发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后续各阶段的基本指导。对现有系统现状分析是否准确,用户需求调查是否全面,逻辑模型建立是否合理是保障系统开发质量的关键因素。

(3)系统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另一个重要阶段。系统设计是解决“系统怎样去干”的问题。

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充分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方案。

(4)系统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新系统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是系统具体实施的蓝本。

(5)这两个阶段是系统开发是最具创造性,最能体现系统开发人员能力与水平的阶段,占用了大量系统开发时间和开发资源。

软件系统开发、测试完成之后,系统开发人员还应该做哪些工作?

要点:(1)系统转换:系统转换是指运用某一种方式由新的系统代替旧的系统的过程。其主要的转换方法有直接转换、并行转换和分段转换。

(2)系统运行管理:系统的好坏和系统设计有很大关系,也与系统运行管理有关。系统运行管理包括系统运行的日常操作和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等工作。

(3)系统维护:系统维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使系统的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并使系统的功能在运行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扩充,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对系统的维护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运行期,维护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其主要包括:程序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代码的维护、机器、设备的维护和机构和人员变动的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题库(附答案)

系统划分原则简述代码的编码方式种类,并且比较其优缺点。代码设计的原则简述模块的概念及其属性?(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2)要使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依赖性尽量小。(3)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应使数据冗余较小。(4)子系统的设置应考虑今后管理发展的需要。(5)子系统的划分应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6)子系统的划分应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1.顺序码,从最小的数字开始,代码按照一定的标准依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rxo19c4dx9bpag891bi6tck19hq4z003i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