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学基础---绪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绪 论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形成的,专门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知识体系。因此中医学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 文化特色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 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 过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医学仍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屹立于世界医学 之林,颇受世人瞩目。中医学理论,是以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遵循 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所推演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构成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基础》是中药专业的基础课,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 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病因与病机、诊法和辨证、养生 预防与治则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对进一步学习《中药学》和 《方剂学》,以及中药药理的研究、新药的开发应用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理论源于实践。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知识。如传说 中的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就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医药知识积累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 展,医药知识的丰富积累,文化科学的不断进步,医药知识也和其他理论一样,逐渐地从实 践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了中医学理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是其形成的标志。这些医著分别从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辨证、治疗法则,以及药物等方面, 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

实用文档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各种学术 思想也随之日趋活跃。在这种文化及学术氛围中,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该书撷取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数学、生物、地理、哲学 等多学科的重要成果,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当时的医学成就,使长期 积累的医药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该书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养 生、防治等方面的内容,确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最早发现人体的血液是在心脏的主导 作用下,沿着脉道在体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一认识较英国哈维氏发现血液循环要 早1000多年;首先运用了“解剖”的方法,提出了解剖的概念,并将这一技术运用于医学 研究,成为中医学理论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

《黄帝内经》认为,要进行医学研究,必须重视人体的形态结构,明确地指出:“若夫 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书中 记载的人体骨骼、血脉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基本上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例如 食道与肠管的长度之比为1:35,现代解剖为1:37,两者十分接近。《难经》的解剖学较 《黄帝内经》又有了发展并获得了巨大成就,其对人体脏腑器官解剖形态的认识已达到了相 当高的科学水平。由于这些认识是来自人的尸体解剖实践,所记载的五脏、六腑等器官的形 态结构与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这些认识虽然局限于宏观的表层的认识,但为藏象学说的 形成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如果没有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完全不了解脏腑器官的 位置、形态、结构与联系,而试图确定脏腑器官的名称,推论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病 理变化规律,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古代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而坚实的实践基 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 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并有了部分疾病的专名。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著《五十二病方》,

实用文档 2

记载52病,药物247种;《易经》《诗经》等十三经中,记载的病症名称约180余种;春秋 时期的《山海经》,明确地记载了38种疾病名称,一百多种药物;《周礼·天官》中记载了 当时宫廷医生的分工、医政组织措施,以及医疗考核制度等;《左传》多次言及扁鹊、医 缓、医和等当时著名专职医生的诊疗实迹。这都表明当时人们对疾病已有相当深刻而广泛的 认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和药物治疗的知识,为医学规律的总结,理论体系的 整理,医学概念的抽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实践基础。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机在《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论著的影响下,进一步总结 了前人的临床医学成就,结合他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使《内经》《难 经》确立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确立了辨证论治及理、法、方、 药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

这一时期药物知识有了新的积累和发展,《神农本草经》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 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该书收录药物365种,其中多数为常用药,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载,成为中药学发展的奠基之作。 (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各种文化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 家、兵家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争鸣与交流,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这就为中医 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这是《黄帝内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根源。

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我 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纳了当 时高度发展的天文、历法、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如医和的“六 气致病”说,就反映了气象学知识对病因理论形成的影响。再如“五运六气学说”,更是全 面吸收古代天文学、历法、气象、地理、物候、数学知识,并将其与医学知识有机联系在一 起的范例。可见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科学技术

实用文档 3

基础。

(四)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理性认识。任何一门自然科学 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地要接受哲学思想的支配。中医学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毫无例外地受 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古代医家在整理长期积累的医药实践知识时,有意识地运用了当时 先进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如采用精气学说(也称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把 零散的、原始的、初级的医疗实践经验,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使之逐步地系统化,把 感性的医疗知识升华为理性的医学理论,使之成为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 理论形成乃至辉煌,根本原因在于有坚实的医疗实践基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 丰富而合理的哲学渊源与内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初具规模,并有了统一的范式,从此医学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两晋隋唐时期,基础理论 和临床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 等著名医书。两宋金元时期,学派分争,学术活跃,产生了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和寒凉、 攻邪、补土、滋阴学术流派,使中医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发展进入 到学科分化,医学集成的阶段;同时《本草纲目》巨著问世,“命门学说”、“瘀血理论” 及温病学派兴起,使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日趋完善。近现代时期,中医学 理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逐步走向中西医理性结合发展的新路。 (一)基础医学

中医的基础医学,主要是研究、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原 则,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为理论基础,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方 法,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医学学科。《黄帝内经》创立的诊脉方法,是中医 诊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难经》予以发展和弘扬。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在总结前人脉

实用文档 4

中医学基础---绪论

绪论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形成的,专门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知识体系。因此中医学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医学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rpmt6dwyn9uewu2s0h44x67j2pwjr01ea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