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打印复习版 有道德基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p1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P5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反映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P5

总人口率参率= 劳动力 ×100% 总人口

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 Es=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 E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 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 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 ㈢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且能够雇用的劳动量,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1 、 需求无弹性,即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MRP=VMP=MP*P=MC=W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㈠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表现:

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结合的最佳途径 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㈠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㈡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改变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均衡工资率提高

㈢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论——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所以工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受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影响。 二、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 ㈠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工资率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①计时工资——依据工作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②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的特点决定了: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劳动过程的控制成本较低;但产品数量统计、质量检验、定额标准、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的管理成本较大。 ㈡福利

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福利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其特征如下: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优点: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延期支付优点:①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②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③自定性强;④可使若干社保基金实现积累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㈠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Y=C+S=C+I ㈡就业总量决定

总供给价格函数:Z=? (N) 总需求价格函数:D=φ (N) 二、失业及其类型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解决办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解决办法:超前的职业指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季节性失业——表现为: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㈠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 ㈡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失业人数 失业人数

失业率= ——————×100%= ————————————×100% 社会劳动力人数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Σ失业者×周期

平均失业持续期= —————————— 失业人数

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 平均失业持续期(周) 年失业率(100%)= × —————————— 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 52周

失业的负面影响: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③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㈠政府支出

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最低社会保障。 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以法律确定、保护 ㈢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 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冻结。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2、收入平等化措施:个人所得税制度。其他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3)物质帮助权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1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高度的稳定性;4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1 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 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使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见。 三、劳动法律渊源

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 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分为产业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

四、劳动法的体系

劳动法体系: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打印复习版 有道德基础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p1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r2t869ppt4zk8m0i2b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