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教学案例-最新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教学案例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果实和种子与传播方式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进一步巩固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互相交流,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和综合表达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果实和种了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3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①发放探究评价表;②了解学生课前探究的过程、结果,综合学生的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2)学生准备:通过解剖,实验等方法,搜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证据或资料,并制作成演示文稿。 4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果实和种子传播的四种方式。那么,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特殊结构使得它们适于用各自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汇报。

第一组学生:我们小组的探究对象是鬼针草的种子。鬼针草的每粒种子上都有两根或三根“刺”,由此我们设想到鬼针草种子是依靠“刺”扎到人的衣裤或动物皮毛上而进行传播的。我们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1)把鬼针草种子分为甲、乙2组,每组30粒种子。 (2)用剪刀把甲组鬼针草种子上的钩刺剪去,乙组不剪。 (3)将一块毛巾同时压在2组种子上。

(4)将毛巾拿起,用手抖动毛巾,记录2组种子粘在毛巾上的数量。反复3次,算出每组鬼针草种子粘在布上的平均粒数。 我们发现:有“刺”的鬼针草种子粘在毛巾上平均有26粒,剪去“刺”的鬼针草种子粘在毛巾上平均有3粒。因此,有刺的鬼针草种子比无刺的更容易粘在人的衣裤或动物的皮毛上,所以,它的种子能靠“刺”附着在人或动物身上进行传播。

第六组学生:我们小组探究的对象是蒲公英种子,探究过程如下: (1)取两朵同样大小的蒲公英,一朵剪去伞毛,另一朵不剪。 (2)在桌上铺一张白纸,将两组蒲公英放在纸上的起点线后,用台扇同一档风力,同时吹向2组蒲公英5秒钟。

(3)记下蒲公英种子吹出的位置,量出2组种子距起点最远的5颗种子的距离,再算出它们距起点的平均距离(数据见表1)。 有“伞毛”的蒲公英种子距起点的平均距离是56.9 cm;无“伞毛”的蒲公英种子的平均距离是2.15 cm,有“伞毛”的蒲公英种子的比无“伞毛”的蒲公英种子飞得远,蒲公英种子的“伞毛”结构使

它适于风力传播。(学生通过“抽样”来求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发现第六组的同学能注意到“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如他们设计实验时“以等大的风力吹”、“从同一起点吹”、“吹相同的时间”等因素都注意得很好,实验的设计也很周密。(学生互评。) 教师:从前面几组同学的汇报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能注意到实验的偶然性问题,因此采取了一些避免出现实验误差方法,例如“求出数据的平均值”,能把数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向这几个小组一样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做到学用相长。(教师的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第四组学生:我们小组探究的对象是酢浆草(酸咪咪)的果实。成熟的酢浆草果实用手一碰,果皮就会开裂,种子便弹射出来。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它的果皮有5条棱,每条棱开裂时的扭曲程度不同,因而产生机械力使种子弹出。我们是这样实验的:

(1)取2个同样大小的成熟的酢浆草果实,一个剥掉果皮,只留下种子,另一个不剥果皮,保留原样。

(2)在白纸上画一个定点,让剥去果皮的酢浆草种子在距定点10cm高处(模拟酢浆草的高度)自由落下。 (3)量出距这个定点最远的5粒种子的距离。

(4)同样在距定点10 cm高处用手触碰有果皮的酢浆草果实,种子弹射出来后量出它们距定点最远的5粒种子的距离。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无果皮的种子在10cm高度落下后距定点的平均距离是下4.88 cm,而有果皮的酢浆草种子弹出后的平均距离竟达56.7 cm。也就是说,借助果皮的扭裂弹射出去的种子比无果皮而自由落下的种子弹飞得远。酢浆草是靠自身的机械力量传播种子的。 教师:想不到小小的“酸咪咪”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第四组的同学表现真不错!(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进行评价,让评价在融洽的气氛当中进行。)

好,刚才各组都将自己的探究作了汇报,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归纳依靠风力、水力、自身机械力量,人和动物活动来传播的果实或种子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归纳为表2。)

师:看来植物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扩大后代的分布范围,有利于种族繁荣。这次探究活动,大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会了应用知识,锻炼了各方面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不断探索新知识,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做学习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探索,培养获得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小结性评价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将课前已做完的探究“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与传播有何关系”这一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和交流。在课前,教师已向学生展示本次探究活动的评价表(表3)。

利用这一评价表,教师指导了教学,学生从评价表中得到了学习的导向,提纲挈领,但更重要的是评价表的设计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

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1)学生测量、记录、计算和综合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明显得到改善。

针对评价表中的“如何让你的实验数据更准确性?”这一内容,探究“鬼针草如何适应传播”的小组反复实验后进行了以下改进: ①把鬼针草分成两组,每组30粒(原先每组只选了10粒)。 ②把其中一组的刺剪去。 ③用一块布同时盖在2组种子上。

④把布拿起来,记录粘在布上的鬼针草种子数目,反复三次,算出每组鬼针草种子在布粘上的平均粒数(原先只进行一次实验)。 学生用“进行多次实验”和“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使实验数据更为准确。也培养了他们严谨细致的科学实验态度。 (2)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运用各项技能的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如何撰写一份有新意的果实或种子适应传播结构的探究报告?”这一评价,学生能用图文并茂探究报告表达。

(3)评价表的制定也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如鬼针草小组学生的实验前后进行了如下改进:第一次实验:用2块等大的格子布盖在剪掉刺和保留刺的两组鬼针草(各30粒)上,再数出粘在布上种子的数量。缺点:难以保证盖在2组鬼针草上的力度一样,粘上鬼针草的数量就不一样。且格子布颜色较深,不易观察。 第二次实验:用同一块白毛巾同时盖在两组鬼针草上。优点:保

证盖在两组鬼针草上的力度一样。且白毛巾易于观察。 再看蒲公英小组的实验改进:

第一次实验:用嘴分别去吹剪掉和没剪掉伞毛的两组蒲公英,再量出两组种子距起点的距离。

缺点:不能保证两次吹的力度一样大,吹的时间一样长,容易出现多个变量。

第二次实验:用台扇同时去吹剪掉和没剪掉伞毛的两组蒲公英同样的时间,再量出两组种子距起点的距离。 优点:保证风一样大,吹的时间一样长。

同时教师还把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在探究过程中你能否爱护植物并关注它们的生活环境?)也列在评价内容中,让学生知道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良好情感态度也同样重要。

在整节课中学生都在汇报、倾听和交流,这一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探究过程,评价他人的探究过程,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重视自己的智慧和进步,并使学生能够自我反省,自我监控,从而形成一种体验式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拨和评价,不但用言语的方式,还通过体态语言,手势等进行评价和肯定,让评价在一种融洽的气氛当中进行,也让这种评价给学生以快乐和信心,给他们无穷的学习动力。

“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教学案例-最新资料

“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教学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果实和种子与传播方式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进一步巩固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q5gy6zub99bpag891bi6tck19hq4z003i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