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主要概念:

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 二、主要问题: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4)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调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整是由它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第一次大调整,是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大调整,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4.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

(1)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点是: 第一,它们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经济。 第二,它们都是商品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点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有制结构

21

一、主要概念:

1.集体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内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 2.合作社:是劳动者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 3.股份合作制:是采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4.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分。 5.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6国家所有制 7、家庭承包经营 二、主要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经济上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的一些特征: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关系不成熟,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生产力关系到民富国强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第一,只有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才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第二,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经济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4)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和任务,我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最重要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其内容包括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基本目标包括: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

在经济方面的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公有经济占主体,它包括两种形式,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此外,还有在上述各种所有制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混合经济,如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也属于公有经济。

22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占有也社会化。实行公有制,使分散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公有制基础上,社会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为按社会化生产的要求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

社会主义本质上也要求实行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其剩余产品也属于公共所有,被用来增进人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保持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经济和各种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这样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与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总的来说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发达,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虽然有了一批技术比较先进的大中型企业,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城乡都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低。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因为: 其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只有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借助于国外力量),以便将潜在的各种生产要素(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经营才能)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其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它们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除极少数特殊行业由国家垄断经营外,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资本、技术、经营才能等实力的大小,在十分广泛的行业和领域投资和发展。 3.国家所有制经济

(1)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在我国,国家所有制实质上就是全民所有制,即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有,被用来为全体人民谋利益。

第二,国有企业具有独立性。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其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第二,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依靠力量。 第三,是调整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的支柱。 第四,在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它决定着经济和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国有经济与股份制 (√)

23

(1)股份制是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它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股份制企业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企业由国家或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鲜明的公有性。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2)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政企分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从而使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能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从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和国有资本的运作效率。

第三,母公司通过掌握控股权支配子公司,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四,职工持有本企业的股票,有利于将职工利益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办好企业的积极性。 6.集体所有制

(1)集体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种形式。与国有制相比,集体所有制的不同特征主要是生产资料公有的范围不同。

(2)在农业中,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承担加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大任务;在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在增加生产、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人民需要和扩大出口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集体经济传统形式的主要特征是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形式向多样化转变,出现了家庭承包经营、合作社、股份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中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实行家庭承包,集体是包出单位,农户是承包单位;集体对一定量的土地规定出产量和上交任务,包给农户耕种;农产品收获后,农户首先要完成上交任务,剩余部分归农户所有。实行家庭承包,农业集体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经营方式的变化,使农民有了种田的自主权;二是分配方式的变化,使农户的收入与其生产成果直接联系起来了,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三是所有制内容的变化,即在集体经济中加进了农户所有制的因素。

合作经济(又称合作社)是劳动者在自愿互助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第二,社员共同投资兴办,其财产可以属个人也可以属集体,也可以部分属个人、部分属集体。第三,管理民主,其领导由社员选举产生,重大事项由社员讨论决定,一人一票。第四,合作社的宗旨是为社员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将服务宗旨与市场经济原则、效益原则统一起来。第五,类型多样化。第六,合作社盈余归全体成员共有。其分配一是按股额付息,二是按社员对合作社的利用程度进行分配,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愈大,分得的盈余愈多。合作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其主要优点是:第一,产权关系清晰。第二,突破了个人和家庭的局限性。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流通领域的互助合作,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和节省流通费用。第三,其内部没有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兼容了社员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股份合作制是采用了股份制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兼有股份制和合作经济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出资人。第二,股东不能退股。职工离开企业时,其股份只能在企业内部转让。第三,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由职工股东大会选举企业领导成员,决定企业重大事项。第四,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股份合作制的主要优点有:第一,职工拥有产权,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承担责任,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

24

展的市场竞争主体。第二,职工的资产、收入同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相联,同时职工又具有民主管理的权力,因而可以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关心度和风险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开辟了新的筹资渠道,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7.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 (1)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存在和发展具有其必然性。首先,个体经济是同我国现阶段的一部分生产力相适应的。其次,个体经济可以在经济建设中和社会稳定中发展积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小商品生产,活跃城乡市场,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改变第三产业落后的状况,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等。

如何对待个体经济,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应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要保护其合法经营。要创造公平的、便利的经营环境,平等对待。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具有自私、狭隘的一面,有的人可能为追求私利而从事不正当的经营活动,产生消极作用。因此,要加强管理和教育,引导其健康发展。 (2)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必然性。第一,生产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需要有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第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私营企业必然会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产生和发展。

发展私营经济的作用主要在于:第一,可以聚集民间资金,挖掘民间人才,把潜在的生产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二,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第三,可以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出口创汇作出贡献。第四,可以参与公有制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要由政府主导,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管理和引导:第一,对私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份要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和融资方面要切实改变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做到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第二,对私营企业主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商业道德水平,纠正不正当经营行为。第三,规范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依法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财产和收入,依法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第四,引导私营企业摆脱家庭式管理的落后模式,丰富人才资源,招聘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吸收员工参与管理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主要概念:

2.市场配置:就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

3.企业法人: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4.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5.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

6.企业经济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对策和行动。

25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2.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二、主要问题: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ozig3d2jv1xep036oi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