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优秀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导学案 教师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 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 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3)古今春秋笔法示例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

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

言“公在秦三月”。

析:止,执也,即被擒获。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此用“止”。写晋惠公被囚,说“在秦”,这都是隐约其辞,有所避讳。

例三:“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诚的交谈” 析:“坦诚”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除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4.“郑伯克段于鄢”寓意解析:

春秋君王一般称“公”“侯”,用“伯”(较低等级的爵位)而不用“公”,说明了作为兄长的郑庄公没有防微杜渐,对弟弟共叔段小惩而大戒之,却姑息其恶,有失教导;“克”,是国与国、君主与君主的交战时的用语。用这个词,一来说明了共叔段的强大,就如另一诸侯一般;二来也表示了郑庄公意在杀弟的意志。而“击”有打击训诫的的意思。而不称共叔段为弟,是因为共叔段对郑伯没有弟弟的的情义,预谋着夺取哥哥的君位。“郑伯克段于鄢”,寄寓着对人物的褒贬评价。这便是所谓“春秋笔法”的妙处。

5、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共叔段(gōng) 寤生(wù) 遂恶之(wù) 亟请(qì) 巖邑(yán) .....

虢叔(gu?) 佗邑(tā) 祭仲(zhài) 百雉(zhì) 廪延(lǐn) .....不义不暱(nì) 请以遗之(wai) 繄我独无(yī) 泄泄(yì yì) .....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庄公寤(通“牾”,逆,倒着)生,惊(使??惊)姜氏,故名(“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曰寤生,遂恶(讨厌)之。爱共叔段,亟(多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啎,啎,倒着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有特殊句式的标写出来。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译文: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小结:本部分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内容回顾

二、第二至五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及(等到)庄公即位,为(替)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兼词,“于彼”,在那里),佗(通“他”,别的)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名词作动词,不合法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经得住)。公曰:“姜氏欲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焉(疑问代词,怎么)辟(通“避”,躲避)害?”对曰:“姜氏何厌(饱,引申为满足)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不如早为(安排)之所(处所),无使滋蔓(滋长蔓延)。??蔓草犹(尚且,还)不可除,况君之宠(地位尊贵的)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下,摔跟斗,自己摔跟斗,不是死的意思),子(你)姑(姑且)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两个君主的统治),君将若之何?欲与(给)大叔,臣请事(侍奉)之;若(如果)弗与,则请除之,无(无通“毋”不要)生(使动用法,使??产生)民心。”公曰:“无庸(通“用”),将自及(动词,到来,招致)。”

大叔又收贰(两属的地方)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古:土地广大) 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亲),厚将崩。”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5)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6)无使滋蔓 无,通“毋”,副词反过来,毋也可以通无

(7)无生民心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 3、翻译成现代文,如是特殊句式请指出。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译文:(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译文:先王的制度,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3)姜氏欲之,焉辟害?

译文:姜氏想要这样做,怎能躲避灾害? (4)姜氏何厌之有?

译文:姜氏哪有什么满足呢?

(5)不如早为之所

译文: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 (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

(7)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译文: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主的统治,您将对他怎么办? (8)无庸,将自及

译文:不用,他将自己遭殃 (9)不义不昵,厚将崩

译文: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将要崩溃的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提问:郑庄公为什么不对共叔段采取行动?

【探究整理】郑庄公有意“养成其恶”,让其“自毙”

三、第六、七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大叔完聚(修治城郭,聚集人民),缮(修整)甲兵,具(备)卒乘(战车),将袭郑。夫人将启(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通“率”,率领)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兼词,“之于”。之,指共叔段;于,在))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通“率”,率领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共叔段从一开始到“将袭郑”之间有哪些举动?你如何评价共叔段?

一系列的举动:请求岩邑—居于京地—修京超度—鄙贰于己—收为己邑—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缮甲兵—具备卒乘—将要袭郑

整体评价:共叔段可谓野心颇大,且得寸进尺【权欲熏心,狂妄愚蠢】

2、联系前文,结合庄公的言行,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君王?

性格: 【探究整理】老谋深算、阴险狡诈

第三课时

一、知识内容回顾

二、第八九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遂寘(通“置”,安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担任,动词)颍谷封人(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闻之,有献于(向)公,公赐之(代词,代颍考叔)食(食,食物,名词),食(食,吃,动词)舍(舍,放)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赠送)之。”公曰:“尔(你)有母遗,繄(繄(yī),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斗胆问,冒昧地问)何谓(即“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也?”公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之故(原由),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担心、忧虑)焉(语气助词)?若阙(通“掘”,挖)地及泉,隧(名词作动词,挖地道)而相见,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谁曰不然(这样,指“不及黄泉,无相见”的诺言)?”公从之。公入而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歌):“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舒畅的样子)。”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推广)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通“赐”)尔类。’其是(指示代词,这样)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子,有特殊句式的标写出来。

(1)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译文: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把食物送给她吃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译文:您有什么担心的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不遵守誓言呢? (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诗经》篇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能赐予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可是文章又加了一个第八段,思考一下它的目的,并思考体现了郑庄公什么性格?从这段的内容你能看出郑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另一面吗? 【探究整理】伪善伪孝;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

2、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试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整理】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颖考叔:聪明机敏(故意食舍肉以引起庄公的问话)

探究案

探究一、试分析本文刻画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他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绝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暱,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设下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亦表现了其虚伪。

②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③姜氏:褊狭昏聩,以私情干政。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

④颍考叔:聪慧机智。当他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隧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 探究二、文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具体说有哪些? 参考答案:①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褊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②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优秀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导学案 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难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ot8i27u0r9vfqw3dfq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